几天前,从北京参加《检察日报》通讯员培训回来的干警小时,给我带来《政法干警媒介素养读本》一书,这两天趁着工作间隙,翻阅了一下,越看越觉得这本书有“嚼头”,对检察干警做好全媒体时代的角色定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过去传统媒体的“一言堂”,到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群言堂”,全新的媒介环境给检察干警在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媒介传播的特点、规律、方法与技术,成为当前检察干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很多干警还不懂得如何和媒体打交道,有“恐媒”、“拒媒”、“防媒”的思想。其实从近年媒体曝光的“天价烟”、“局长日记”、“郭美美事件”等引起网络风暴的新闻事件看,过程虽然会让个别政府、官员难堪,但它在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维护群众利益和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另外,雷政富、杨达才等人的落马,也反映了媒体的巨大反腐作用。只有做好与媒体监督的有机结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是在面对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检察干警作为监督者同样也在接受社会的监督。如果只停留在不做“雷人”、不说“雷语”的层面上,未免有些肤浅,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做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交流。实践中,我院在遭遇涉检舆情时,面对媒体和社会质疑,快速反应,及时、客观、公正地发布事件有关信息,积极回应社会上的各种质疑,做到信息发布不护短、不避讳,有力争取到了媒体和“围观”民众的支持,舆情危机得以顺利化解。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深深体会到,既要加强自身建设,从源头预防舆情的发生,又要注重涉检舆情的监控,力争将舆情消灭在爆发前的萌芽阶段。在舆情出现前,就发现端倪,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化解,是做好舆情处理的最佳效果;对于已形成的舆情,要诚恳、及时地发布信息,建立危机公关机制,积极与媒体沟通,特别是在官方媒体上,及时、客观发布事件进展,不给谣言可乘之机。
为做好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检察工作,今年我们在全院开展了做好舆论引导、打造阳光检务的大讨论,努力培养干警的危机公关意识和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并通过电视、报纸向全县群众就服务职能作出公开承诺,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不少群众打来电话,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支持我们的检察工作。我院办公室在去年开通便民QQ的基础上,又开通了宁检微信,及时发布当前开展的各项工作。
当然,我们做的这些和《政法干警媒介素养读本》书中的要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距离,这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找准结合点,不断提高检察干警的媒介素养,让每位干警都能在媒体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做好检察工作。
李振刚 作者为山东省宁津县检察院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