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诈”弹行为应独立入罪

2013-05-22 08:49: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已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应依法从严打击,避免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建议把这类行为作为“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独立入罪

针对近期发生的多起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飞行安全案件,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当代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靳高风,从此类案件的共同特点、法律适用问题,到现阶段我国民航安全形势、现有安检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记者:您如何看待近期公安机关侦破“诈”弹案件的行动效果?

靳高风:2012年下半年和最近一段时期连续发生了多起这种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威胁民航飞行安全的事件。事件发生后,各地公安机关和民航安全管理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以最快速度查证恐吓电话号码的来源,抓获虚假恐吓行为人,及时保证了民用航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恶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严重危害民用航空的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恐慌情绪,降低了群众的出行安全感。虽然事件本身没有造成现实的后果,但是导致大量社会资源的消耗,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群众要求严惩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威胁航空安全行为的呼声很高。

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对这类案件处置的及时性、严肃性和严厉性不仅防止了这类案件现实损害的发生,而且遏制了这类案件的高发势头,及时平息了群众的恐慌情绪,提高了群众出行的安全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记者: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共同特点?

靳高风:这类“诈”弹事件大多是肇事者为了恶搞、泄私愤或企图通过阻止航班起飞,达到不让某个旅客离开等目的而制造的恶作剧,并不是故意干扰航空安全。但是,其行为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种后果有时可能是行为人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

记者:从法治视角和社会效果综合分析,此类案件该如何适用法律规定?

靳高风:这些所谓的“诈”弹事件在国际民航领域实质上是 “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违反国家航空安全法律法规、危害航空运输安全或航空秩序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国际民用航空法中所规定的需要严格控制、打击和预防的对象。

对于这类恶意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已违反我国刑法第291条的规定,构成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构成该罪依法应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2012年12月,制造“8·30”深航航班“诈”弹威胁案的被告人熊某即以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对于这类恶意编造虚假信息恐吓航班安全的行为,除了及时破案、提高群众出行安全感外,必须依法从严惩处,充分发挥刑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作用,控制多发势头,预防其他人模仿实施类似行为。对于这类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严格依法以犯罪论处,要避免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现象发生。

在立法层面,可以考虑把这类行为作为“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行为”独立入法、入罪,一方面,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评价和指引作用,另一方面,明确该行为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记者:现阶段我国民航安全形势是怎样的?您怎样评价现有安检机制的效果?

靳高风:去年“6·29”暴力恐怖劫持航空器事件被成功制止,这是继2008年“3·7”机上纵火恐怖事件后,我国航空安全保卫的一次重大胜利。从“6·29”暴力恐怖劫持航空器事件和最近两年连续发生的“诈”弹事件来看,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继续对航空安全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健全能够长效保障航空安全的航空安保机制,以便能够及时预警和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暴力危及航空安全事件的发生,能够及时研判危及航空安全信息的真伪,并能够及时做出适当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

减少和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需要进一步加强机场、航空器内的安检、防范和现场处置工作,加强航空器内、安检通道、值机柜台等安检常发地点的排查,提高机组人员、安检人员、地面服务人员等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应如何尽可能减少虚假信息报警?

靳高风:对待这类“诈”弹行为,首先必须严厉、及时打击,公安机关迅速破案,消除产生恐慌的因素,平息群众的恐慌情绪,提高群众出行的安全感;其次,司法机关应依法快速起诉、审判,在该类案件高发的一段时间内,依法从严判处。

此外,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媒体,介绍该类事件的危害性及其法律后果,警告社会公众不要以身试法。(记者 史谦 唐琳)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航班“诈弹”将被刑事立案从重从快打击
·“航空诈弹”频现 法律如何“亮剑”
·飞机“诈弹”,不仅仅是虚惊一场
·航班"诈弹"媒体建议严惩 法律如何发力1 2
·“航班诈弹”还需法治排险
·民航“诈弹”“拆除”更要免除

·民航“诈弹”“拆除”更要免除
·“诈弹”频袭 法律如何发力
·评深航班紧急备降:“诈弹”频出谁扰乱了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