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训】交通违法酿惨剧 市民别当耳边风
问:哈尔滨的“中国式过马路”违法行为多不多?
答:毫不夸张地说,哈尔滨如果每天有100万行人上街,就至少会发生100万次违法过马路事件。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山路沃尔玛超市门前,紧挨着公交站台就是一个过街天桥,但每天还是有许多人就是不走头顶上的天桥,非得选择在湍急的车流中横穿马路。
我也做过调查,这些选择“中国式过马路”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心理:“没事,我看不见车,车还能看见我呢”、我这么多年都这么过马路的,哪能那么倒霉就出事呢”。凡事都是有概率的,一个每天闯红灯的人和一个每天走天桥的人相比,前者被撞伤撞死的概率肯定要远远高于后者。
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某某路段发生车祸,三个行人横穿马路被撞死。看完之后,大家都会唏嘘一番:这三个人太惨了!然后就当一个简单的新闻看过了,有谁从中吸取教训了呢?我每次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等地方讲课时,都告诉大家百度“惨烈车祸现场”,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那些血淋淋的场景,从而对交通违法心生忌惮。
【谈罚款】罚行人难度大
问:这些年来,交警部门对违法过马路是如何管理的?
答:从2005年10月31日开始,哈尔滨市交警部门开始对行人横穿马路、闯红灯、翻护栏等交通违章行为进行处罚。当时有关部门还印制了罚款小票,对不按交通信号指示通行、横过马路时不走人行横道线、不走过街设施、跨越道路隔离护栏的行人,分别处以10-30元的罚款。在正式实行处罚之前,为提高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交警部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宣传教育,发放了60万份宣传材料,但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有一个被交警拦住的违法行人男子竟说:“你们缺钱花了吧?你们罚吧,这样你们就发财了!”一边说一边从兜里掏出10元钱扔在地上,扬长而去。对于机动车驾驶员违章,可以采取扣车、扣分等措施,而对行人没有什么可扣的。你能看行人违法了,把他的鞋脱下来扣住吗?所以,缺乏一定的“抓手”和必要的强制手段,交警对行人交通安全的管理相当困难。
2010年,中山路改造,取消了护栏。交警部门对这条景观大道进行了一次集中治理,1900米长的路段26人值守。每个交警人手一个大喇叭跑来跑去地喊话,劝阻行人。早上6点就上岗,晚上11点多下班。有交警站岗站到双膝积水,有年轻辅警拿着喇叭正劝阻行人呢,摇摇晃晃地就迷糊了,中暑了。就是靠这样的人海战术、人肉护栏,中山路的治理见到了成效。可哈尔滨有多少条街路?仅主干道就几百条,全市只有1399名交警,所以,中山路模式无法铺开。
【谈根治】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全民围剿“中国式过马路”
问: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有何建议?
答:首先,要政府主导。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给全世界留下美好的印象,北京各行各业全都动员起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纷纷上街,劝阻违法行人、制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的人。濮存昕、那英等明星都跑到公交站台维持秩序去了,而且不止一次地参与进来。北京电视台的各个频道也在黄金时间播放大量公益广告。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了,结果是什么?北京的文明程度至少前进了50年。
在哈尔滨,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也一样,必须拿出北京办奥运的精神,由政府牵头,公安、安监、教育等各行各业全都参与进来,今天这个单位上街,明天那个单位上街,在劝阻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受回教育。
其次,从娃娃抓起。学校要天天讲日日教,让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观念》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这些孩子就是未来的栋梁,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一代公民,自然也会教育他们的下一代遵纪守法,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根深蒂固的陋习就会得到改变。
再次,媒体要发挥“大嗓门”作用。媒体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我听说中央电视台增加了大量的公益广告,一年广告收入少了上百亿,但结果呢?是越来越多的人受到了公益广告的影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family”那个公益广告,看一次感动一次,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孝顺父母,这就是媒体的影响力。
交警每天劝阻100人,不如媒体的一篇新闻报道影响范围大。“红灯记”行动就发挥了这样的“大嗓门”作用,也许一天两天看不到效果,但如果坚持一个月两个月,肯定会见到成效。“红灯记”改变的不是一群人的出行方式,而是改变了一群人的意识形态,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式过马路”止步是对法规的敬畏
·[视频]沈阳今起对“中国式过马路”开罚单:电动车违法花样多 面对处罚反应不同
·哈尔滨集中整治“中国式过马路” 将持续到年底
·内蒙古包头: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不靠罚款
·“中国式过马路” 首日记者体验
·山东:交警眼中的“中国式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