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区上千人,一个社区民警能给多少居民提供服务?提起这个问题,很多社区民警都头疼,一遇到事儿,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猴嘴街道盐坨社区,社区民警苏文玉却有不一样的做法:他有16双“眼睛”帮他收集信息,有16张“嘴”帮他调解纠纷——
16名“侦察员”
苏文玉充分发挥社区积极分子的作用,吸收16人作为社区事务信息员。他除了在派出所值班外,每天都要到居民家走访。走访前,他将一天有关事务交代给这16名“侦察员”,由他们帮助收集方方面面的信息。下午下班前,他再到社区汇总一天的工作情况,分门别类一一进行登门处理。
“社区的16名‘侦察员’就像一个‘前台’,苏文玉和社区治保主任就是‘后台’”。社区党支部书记说,每名信息员分管80户,他们的工作就是走出去收集社情民意,把遇到的急情要事迅速反馈到“后台”,把未能马上解决的难事登记下来,让后台处理。一前一后,社区里好多事儿就这样解决了。“社区居民三千多人,流动人口也不少,人多事杂。现在有了16个‘侦察员’,我等于多了16双‘眼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苏文玉说。
16名“和事佬”
邻里之间总会有些磕磕碰碰,有些纠纷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遇到这种情况,社区信息员就会把相关情况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按照“出门一起抓,回来再分家”的原则,把复杂的纠纷类事务转给社区民警,让民警协调调解处理,而一般性的纠纷,信息员发挥自己的人脉优势,不用社区民警到场就有效化解。
16名户籍“协管员”
“你好,我是盐坨社区信息员朱可兰,今天上门看望一下你家小宝宝,顺便核对一下你家的常住人口信息,希望你能配合。请问你家是住在X路X号吗?”每天,社区户籍“协管员”朱可兰都要打几遍这样的电话,一个上午,她能进七八户居民家中核对居民户籍,哪个居民户口在这儿人住别处、哪个老居民人住这儿户口在别处……,这些她都能如数家珍。他们登记的户籍信息非常真实、完整,特别是流动人口,基本能做到“流进一个,登记一个,流出一个,注销一个。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现在我有了这16名助手,社区警务工作的开展可以做到不留死角,而且信息清楚,数据准确。”苏文玉说。
除了社区信息员,社区“五老”、志愿者也参与社区警务。以社区民警为主,再加上社区信息员、“五老”服务队、志愿者,就形成了“1+N”的社区警力组合模式,改变了以往社区治安被动防范的局面。自2009年下半年实施网格化工作模式以来,盐坨社区已创下连续四年“两抢一盗”零发案的记录。
(时战峰 金荣 严维新)
·江苏常州无缝对接依法巧解征地纠纷
·江苏南京立法听取各方“好声音”
·江苏南通公安十年“最佳”见真功
·江苏无锡:锡山司法之翼托举绿色城镇化
·江苏淮阴法院深入推进司法公开
·江苏苏州吴江:采集信息建立“综治档案”
·江苏苏州吴江:采集信息建立“综治档案”
·江苏泰州海陵:争创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区
·江苏江阴:“数字城管”管好每一寸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