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民警“精耕”230个“小半径”社区
佛山禅城警方以“民生警务”为创新理念,频出实招,日均警情降至90宗左右
在禅城警方打造了230个“小半径”警务服务圈后,警务工作向精耕细作的“集约型”模式转变。图为巡警上街巡逻。赖寿盛 摄
平安样本
白天走访商户,夜里出更巡逻,在工作中还要预防犯罪、收集情报——这是佛山禅城区城南派出所社区民警黄俊峰的真实工作写照。在新一轮警务机制改革之下,“一警多能”在这些社区民警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尤其是在禅城警方精心打造了230个“小半径”警务服务圈后,社区警务工作一改过去“粗放型”的工作模式,向精耕细作的“集约型”模式转变。
得益于一系列以“民生警务”为创新理念的改革,禅城区日均警情由2011年初的220宗左右持续降至目前90宗左右。“我们还在继续努力,目标是降到60宗,那时,老百姓的安全感肯定更高了!”禅城区副区长、公安局长李剑雄信心满满。
划出230个警务责任区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面积大小、人口数量、管理难度不一,社区民警们任务量不均等,也难以及时全面掌握辖区的各类治安信息。以2012年为例,该区专职社区民警124人,平均每人需对应服务1万名群众。全区人口最多、治安状况最复杂的永新社区,人口总数近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万多名,仅靠1名社区民警,就算全年不休息,平均每天也要走访82人。
经过调研,分局党委确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从今年3月起,将全区12个派出所管辖的124个社区划分为230个警务责任区,全新打造“小半径”社区警务服务圈。
“小半径”服务圈,是个什么概念?笔者了解到,如今平均每个责任区管理实有人口约5000人,由1名社区民警负责,若干个警务责任区为一个片区,由原有社区和巡防中队领导协调片区工作。这样就基本实现了责任区工作量基本均等,促进社区民警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下子设了230个警务区,警力从哪里来?禅城警方巧妙做“乘法”:将派出所六成警力下放到警务责任区当民警,治安相对复杂的责任区由分管所领导或社区中队领导担任;将派出所巡防中队合并到社区中队,社区中队及巡防中队的领导担任社区民警。这样,社区中队的民警数量就由原来的120多人增到了320人,占派出所总警力的43.6%。
以最早启动这项改革的试点单位石湾派出所为例,今年1—4月,该所做到了出警“零延误”,110有效警情、刑事警情同比分别下降7%和22%。在全区推广改革两个月来,全区110接报刑事治安警情4115宗,同比下降34%,日均68宗。
用心干、干得好,社区民警也有晋升前途。以城南华夏社区民警黄俊峰为例,他因工作突出,被提拔为所在社区中队副中队长。
“一把手”挂点治安“重点户”
永新社区是禅城区最大的“城中村”,也是离市中心地带最近的“城中村”,社区内旧平房式出租屋多、流动人员密度大,治安状况复杂,警情居高不下,是多年来禅城治安整治的“重点户”。
对这块“硬骨头”,公安局长李剑雄决定亲自“啃”下。从去年开始,他亲自带分局公共关系科、指挥中心挂点永新社区,与辖区的环市派出所共同开展巡防和整治工作,并实行“同任务、同考核、同奖惩”的“三同”捆绑考核机制。
经过实地走访调研,整治组发现,永新社区文华公园有三类侵财案件值得重点关注:第一类是砸车窗偷包,第二类是在体育馆扒窃,第三类是在灯光昏暗地区行窃,甚至引发了命案。整治组开始多方出招:主动与体育馆沟通建议增设物品保管箱,减少扒窃警情的发生;巡防力量对这三类场所重点倾斜,并联合各单位保安积极防控,间插巡逻,力求对接填补防范缝隙;与此同时,加大对出租屋和重点人员的走访。
经过一系列“组合拳”,永新社区的治安环境明显得到改善,2012年全年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达52%,在此基础上,今年1至4月,原始总警情同比再次下降达22.7%。
在禅城公安分局,全体领导和机关科室队均要和一个治安复杂社区挂钩,开展巡防和整治工作,而且,领导级别越高,挂点的社区越复杂。到年底检查验收时,整治成效则与挂钩点分局领导、派出所领导、机关科室和社区民警考核奖惩直接挂钩。
警种合成作战无缝衔接
在做实“小社区”、筑牢社区基层防线的同时,禅城警方也不忘“大巡防”、推动警种合成作战。从2011年起,禅城公安瘦身机关充实街面警力,分局领导和机关民警每日包干巡控重点路段。派出所“四班”运作制也在全警推广,路面见警率高了,“管事率”也高了。以交通整治专项行动为例,机关民警参加早晚交通高峰疏导,他们不是简单的“站街”,而是被赋予了处罚机动车乱停放和行人乱穿马路的权限。
在“大巡防”工作中,派出所和交、巡警“三警联动”模式收效甚佳。过去巡警在街面打击犯罪,抓了嫌疑人后移交给派出所,但由于巡警不注重收集、保存证据,容易出现移交给派出所后因证据不足而案子办不下去的情况,只能放人。这就造成双方之间互相埋怨。于是,业务部门之间闹得不太愉快,也严重影响了办案效率。
推行一警多能和警种合成作战之后,巡警抓到嫌疑人后,还要确保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达到立案标准后,才移交给派出所。这样一来,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达到了无缝衔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对话
禅城区副区长、公安局长李剑雄:
要求民警做的,局长首先要做到
南方日报:提倡“一警多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李剑雄:如今我们所面临的治安警情要比过去复杂得多,而警力不足,是目前公安队伍面临的最大问题。过去,每个警种是单打独斗,但现在,我们要打破警种职能界限,推动警种合成作战。比如,巡警和派出所不仅要开展巡逻防控和打击犯罪,高峰期也要参与疏导交通;交警则配枪上路指挥交通,发生轻微治安案件同样可以介入处置。
南方日报:作为一局之长,您为什么要带头上街巡逻,还要亲自挂点最复杂的社区?
李剑雄:基层一直都是实施社会治安管理的最前沿,但基层警力却捉襟见肘。我们在全局实施全警大巡防工作,要求机关民警也不能总是坐班办公,也要抽时段轮值上街巡逻,目的是深挖机关民警潜力,让更多的警力下沉到基层。要求民警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所以,我们全体局领导都要带头穿街走巷,每月至少上路武装巡逻5次,每次不少于2.5小时。
南方日报:机关民警都是坐班办公,现在让他们上路执勤,有没有取得实效?
李剑雄:推动警力上路、警力下沉,让禅城的老百姓明显感受到,在街头的警车、民警多了,出警的速度更快了,他们就会感到安全、满意。机关民警上路以来,累计受理群众求助5万余起,协助或直接抓捕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3000多人,成效不错。
边走边评
在禅城采访,感受最深的是“民生警务”这个关键词。为促治安持续向好,为百姓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禅城警方频出新招、实招,多管齐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无论是打造“小半径”社区警务服务圈,还是警力下沉开展大巡防,一切都是从基础性工作抓起,为的是提高治安管理和服务社群的能力。采访中,李剑雄局长说的一句话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一件小事对警察来说可能司空见惯,但对普通老百姓可能是大事,所以大案要破,小案也要破。
(策划统筹:戎明昌 陈捷生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洪奕宜 通讯员 曾祥龙 孙勇 陈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