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利比里亚,2009年的苏丹,不同时间,不同国度,相同的,是到处被内战的炮火蹂躏的断壁残垣,被肆虐的疾病撕扯的痛哭哀号。还有饥饿,恐惧,绝望。
作为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中国警察,樊冠钰两度置身其中,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枪林弹雨中为那里的人民传递来自中国的力量。
他由此两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公安部“维和荣誉勋章”,两次被评为“优秀维和警察”。
“樊冠钰是个有着坚定信仰的人。他的信仰体现在对国家、事业的忠诚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5月9日,同事王炜对因病去世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河南警察学院副教授樊冠钰这样评价。
2008年北京奥运会,负责安保工作中处置涉外警务的樊冠钰,屡破涉外犯罪大案,荣获“全国奥运安保标兵”称号。
在他就职的河南警察学院的同事和学生眼中,樊冠钰是一个“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人。
今年4月22日,他42岁的生命戛然而止的前5天,从事公安教育15年的樊冠钰还同院领导师维商议“涉外警务”学科建设问题。
4月24日上午,他去世的前3天,樊冠钰带着他“招牌式的微笑”给学生上了最后一节英语课。笑容,在那一刻定格。
4月26日晚,他去世的当天,樊冠钰去学校途中感觉身体不适,却想着值完当天的夜班并完成次日的教学任务后再去医院,不想当夜心肌梗死不幸去世。
他去世后,办公室还贴着给学生补课的计划。
“樊冠钰的信仰很朴素:当国家需要我尽一个警察的责任时,我凛然赴险;当学校需要我尽一个教师的责任时,我勤勉敬业;当家庭需要我尽一个人子、人夫、人父、人兄的责任时,我真心付出;当社会需要我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时,我不遗余力。”同事王胜利说。
虽然有着诸多荣誉,但生活中的樊冠钰珞珞如石,低调,内敛。
对妻儿来说,他在家时是个好丈夫、好爸爸;
对父母来说,他是个孝顺的儿子;
对朋友来说,他是个心地纯净的人。
樊冠钰两次荣立个人一等功,2011年当选为首届河南公安“十大忠诚卫士”、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2012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刘满仓评价说:“樊冠钰不仅是河南警察的骄傲,也是河南全体政法干警的骄傲。”
作为中国警察的优秀代表,他曾两次赴国外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第一次维和出发时,他的妻子怀孕8个月;第二次维和出发时,他的孩子才4岁多。
两次维和,他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树立了中国警察良好的国际形象,两次荣获“联合国和平勋章”、公安部“维和荣誉勋章”,并被公安部评为“优秀维和警察”。
北京奥运会上,负责处置涉外警务的他成就卓然,被授予“全国奥运安保标兵”称号。
然而,天妒英才。4月27日凌晨,樊冠钰42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4月27日上午,河南警察学院英语语言教室内,宋亚莉像往常一样等待他们喜爱的樊冠钰副教授来上课。平时,樊老师总是提前10分钟站在教室门口迎接他们,而这天却让人感到意外,上课铃已响过,却仍不见樊老师的身影。等待中,一位老师红着眼圈走进教室:“樊老师不在了!”
“不可能,不可能……”教室里顿时哭声一片。就在3天前,樊冠钰带着他那特有的“招牌式微笑”给他们讲课,分别时,樊老师与他们约定:Next time don't forget to take the“English”(下节课别忘带上英语教材),没承想,那笑容竟然是最后的绽放。
学生陈洁琼流着眼泪说:“他是我们的课业老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生活中的樊冠钰非常低调,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他两次维和的经历和荣誉。他上课时神采飞扬,平时则大辩若讷。
两次维和,樊冠钰欠这个家太多。所以他平时尽量多地包揽家务和孩子的教育,不抽烟、不喝酒,基本不外出应酬。
他是个有名的孝子。假期常回到封丘农村老家帮父母耕作,并从工资中拿出部分接济家里。
他在朋友眼中是个心地纯净的人。自己俭朴得连衣服都不舍得买,但只要学生和同事有困难,他都慷慨解囊。
樊冠钰的信仰很朴素:当国家需要我尽一个警察的责任时,我凛然赴险;当学校需要我尽一个教师的责任时,我勤勉敬业;当家庭需要我尽一个人子、人夫、人父、人兄的责任时,我真心付出;当社会需要我尽一个公民的责任时,我不遗余力。
面对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他“打得赢、跑得快、追得上”;面对三尺讲台,他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份责任,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面对妻儿家人,他充满儿女柔情。他是一个用生命书写警魂的战士,是一个无怨无悔的公安教育者,也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