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水上治安支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水上治安科。2000年,科级编制的水上治安支队正式成立,除天津市沿海外,所有的内河水域都属于水上治安支队的管辖范围。
多年来,水警们主要负责对水上群体活动安全的监督指导,对渡口、码头、水上公共场所的日常安全管理,抢险救生、打捞处理浮尸,游船、渡船等生产运输船只的检查、管理,对水上违法行为的查处等。同时还负责接处110警情、公众紧急报警、求助等。2011年,支队共出警260余次,抢救落水群众8人,打捞尸体104具;2012年,出警300余次,抢救落水群众4人,打捞尸体127具。这个只有14名民警的支队2011年荣立集体三等功,2012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民警们熟练掌握水上突发事件处置及抢险、救生等特殊技能,每一名民警都成了驾船和水中救生的行家里手。
人物档案
夏恩立:51岁,一级警督。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先后从事过预审、刑侦、治安管理等工作。2008年,任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水上治安支队支队长。
刘俊平:57岁,一级警督。1987年12月从部队转业到天津市公安局工作,2002年调入水上治安支队。
感言
渔民王绍阳:水警的工作不容易,这些年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是我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是真心为老百姓做事。夏天不管多晒,冬天不管多冷,他们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碰上不好干的活儿几天几夜都不吃不睡。我们这些人为自己干也没他们这么累啊!
有一次我感触特别深,他们为了打捞一具尸体,遭到那家人的谩骂,骂得我都听不下去了。可是他们一句辩解的话都没有,只是闷头干活儿。冬天破冰特别困难,得拼体力,后来我叫上几个朋友也去帮忙了。他们真是一群特别有毅力、特别让人佩服的人,配得上“人民警察”这四个字!
天津津旅海河游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国臣:这些年在跟水上治安民警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为人特别朴实,只要是涉及老百姓的事,分内的、分外的全管。而且,他们对群众说话特别和气,在劝说野游者时从来没有发生过不愉快。
托起即将远去的生命
与死神争夺的时间只有4分钟,这是每个水警脑海中高悬的一道准绳
一年到头,他们大部分时间都会和衣而卧,哪怕是在家里轮休,也遵守着这个不成文的规定
【画外音】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水上治安支队肩负着抢救生命、打捞尸体及证物、维护水上秩序等多项职责。支队共有11名男警、3名女警,平均年龄48岁,其中50岁以上有6人。每年300次左右的紧急出警,使他们始终保持着矫健的身手。50多岁的民警接警后,百米冲刺、飞身上船,一系列动作像小伙子一样敏捷,原因只有一个:令人敬畏的4分钟,将决定被救者的生死。
记者:您反复提到“4分钟”,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夏恩立:一个体格强壮的人,从落水到窒息死亡,最多不超过4分钟。
记者:这个结论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夏恩立:“4分钟”这个概念谈不上有什么严格的科学依据,只是队里20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口口相传,凡是新来的民警,老民警对他说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我们最多只有4分钟的出警时间。”
记者: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做到迅速出警?
夏恩立:白天,除了水上巡逻的民警外,队里的民警时刻整装待发;晚上,值班民警随时待命自不必说。就是那些下了班回到家的民警,晚上睡觉也经常是和衣而卧,手机贴在耳朵边,不敢睡沉了。队里人手少,常常要“倾巢出动”。像民警刘俊平家就住在海河边上,总是随叫随到。
记者:民警们平均每天有多长时间是在水上执勤?
夏恩立:平均每天在水上要工作6个小时,最多的时候连续几天几夜。我们水警的服装最有特点,到总队开会的时候,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水上治安支队的人。一年四季我们都比别人多穿一件——夏天别人都穿短袖,我们水上民警每个人都穿长袖,因为水上的蚊子和暴晒全靠这俩袖子抵挡;冬天我们巡逻时早早就要穿上棉服,因为水面上的潮湿阴冷让不少民警都患上了湿疹、关节炎。要说这些病是最忌讳潮湿的,可队里哪个民警离得开水?哪个民警愿意离开水?
记者:工作时间的长短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吗?
夏恩立:盛夏、刚入冬和天气回暖时是我们神经最紧张的时候。
记者:为什么?
夏恩立:因为夏天游泳的人多,冬天滑冰的人多;天气冷热交替的时候,冰层较薄,发生危险的几率就更高。
记者:救人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夏恩立:被救者不配合。有时候,因为轻生者的不配合,会使我们丧失最佳的救援时机,甚至会使民警发生危险。去年深秋的一天中午,接到有人轻生的报警电话后我们立即开船赶往现场。老远就看到水上漂着一个人,横躺着。由于他穿了件羽绒服,所以客观上起到了救生圈的作用,一时沉不下去。我们火速开船靠近准备救援,但这人拒绝救助,常规的救援方式失效。水太凉了,这人有五六十岁,眼看着就不行了,于是我们果断地抛下钩子将他救到船上。要是再晚一分钟,这人就可能丧失生命。
【画外音】所有的水警都以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为无上荣光。多年来,尽管救过很多人的性命,但是他们却很少有人立功受奖,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不着过分褒扬。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那些被救者能好好地生活。或许是因为这份职业的特点,他们乐观、豁达,队里所有人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心、互相开导,每个人都尽可能多承担一些工作。他们说,这份工作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维护逝者最后的尊严
亲手将面目全非、高度腐败的尸体抱上岸,心怀敬畏地盖上白布
一年四季,他们不能戴手套和口罩,因为手套会影响单钩操作的手感,口罩会引起群众的反感
【画外音】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战胜自己。面对高度腐败的尸体,水警必须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恐惧,必须要用自己的行动向围观群众证明人民警察的实干精神。
渔民王绍阳是跟水警打交道最多的人。他说:“经常看到他们干起活儿来的时候没日没夜,就凭着两只手和那些很差的装备,打心底里佩服他们。”水警用的是那种100多元钱一个的冰镩子,而王绍阳用的最差的冰镩子也要1000多元。
水警打捞尸体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老工具——金属钩子。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装备,一根绳索头上系着一个金属钩子。民警说:“在水里,用不上那些高科技的东西。就这个,挺管用。”
记者:我看到每个民警的手背上都是新伤加旧伤,这是怎么回事?
刘俊平:河水封冻后,要用冰镩子破冰,冰镩子一下一下打下去,很快上面就全是冰碴儿,手握上去又扎又凉。为了保全尸体特别是死者的面部,就要尽可能靠近尸体上方的冰层,然后用较小的工具,从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开始破冰。破冰后,还要一钩钩地抛下去、拉上来,绳子上、钩子上很快就结了冰。
尸体打捞上来后,不管水有多冷,我们都得马上把胳膊伸到水里把尸体直接抱起来,直到上岸,不能让死者家属和围观群众看着心里有一点点不舒服。反正这手啊,对我们来说就是工具。
记者:为什么不戴手套?
夏恩立:在打捞尸体时,我们主要是靠人工抛扔钩子。钩子很容易被衣服挂住,这时候手上就能感觉到。如果钩子钩住的是垃圾,那就死沉死沉的;如果是尸体,则会随着水流轻微浮动。而戴手套操作会影响手感,很难感受到这其中细微的差别。
记者:每次执行打捞任务时要抛多少次钩子?
刘俊平:这个不一定。半米一钩,碰巧的时候也要几百次,有时候抛上千次也是常事。
记者:如何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恐惧?
夏恩立:说实话,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靠自己的意志。队里每一个人都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亲手将在水中泡得面目全非、高度腐败的尸体抱上岸的情景,事后,有的人不敢入睡,有的人几个月不敢将当时出警穿的衣服挂在屋里……平时中午,所有民警都不敢吃饭,一般到下午2、3点钟没有报警才敢吃饭。
尸体的腐败气味,闻上一会儿一辈子都忘不掉。队里有个民警叫谢长栓,每次执行任务身体反应都比较大,原因是他第一次执行任务时吸入了一口高度腐败尸体的气味,之后每次把尸体打捞上岸后都会有生理反应,呕吐不止。但就这样,他也没有提出过要换岗。
记者:执行任务时为什么不考虑戴上口罩?
夏恩立:戴口罩当然是个阻挡气味的好办法,但是这个口罩也会给死者家属带来反感。尸体上岸后,我们会用一块白布盖上,为死者保留最后的尊严。
【画外音】打捞是水警的经常性工作,他们常常要面对连家属都不敢多看一眼的高度腐败的尸体。如果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就无从谈起。他们坚持不戴手套、不戴口罩,一切从群众利益和感受出发,无限大爱渗透在无声的行动中。
领悟人世沉浮的冷暖
他们能忍受夏天蚊虫咬、冬天冰水寒,但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让这些勇士感到心里寒冷
无论是水下救人还是打捞尸体,能否成功,凭借的不仅仅是体力和勇气,还需要智慧和经验
【画外音】他们是普普通通的水上“片警”,工作艰苦而繁琐。他们游走于生死之间,感悟着生的可贵、死的敬畏。冬天破冰救人,全身被冰水浸泡;夏天打捞尸体,零距离接触腐败气息。所有这一切,他们无怨无悔。
但在他们心里,隐藏着一种难言的痛楚,刺痛他们的是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不配合。刑警侦破惊天大案时会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而他们成为焦点时却常常是在危急时刻,时而伴有埋怨和指责。
记者:打捞的尸体一般死因是什么?
夏恩立:自杀、不慎落水、他杀的都有。打捞尸体一方面是让逝者安息,另一方面如果是他杀,也为侦查破案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如果侦查需要,我们还会协助打捞物证。
记者:在工作中最怕的是什么?
夏恩立:最怕的就是个别围观群众不理解,怕死者家属不信任。2008年我一来队里,老民警就提醒我:不要冲动。开始还不理解,后来慢慢地理解了。在水中作业,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旦失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去年12月,一名群众报警称自己的家人失踪了好几天,怀疑落入了海河。由于不知道准确的落水地点,我们只得进行大面积的搜索。由于一时没有打捞上来,家属开始埋怨、指责,叫喊着说:“谁把尸体打捞上来,就给谁一万元钱!”个别群众说风凉话:“跳进河里去摸!”有的媒体开始关注这件事,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当时海河马上就要封冻,一旦封冻尸体打捞上来的希望就很渺茫了。为了让家属安心,我们抓紧时间打捞。冰面很薄,根本上不去人,我们一边破冰,一边打捞,所有民警都上了,女民警也不例外。所有人全身都是湿的,那种阴冷一直渗到骨头缝里去。就这样不分昼夜干了四五天,总计破冰四五十米,终于将尸体打捞上来。好多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刘俊平:今年1月2日凌晨,有人报警。我们马上赶到事发地点,看到一个人双手扒住冰面,身体全部落入水中。根据经验,我们先扔了个救生圈过去。那人由于手脚被冻麻,一开始没反应。这时有的围观群众就指责民警:“你们直接过去把他拉上来不就行了?怕掉下去吧?”这时候我虽然又急又气,但绝对不能冲动,因为冰面很薄很脆,再上去一个人,就可能造成冰面再次断裂,不光群众救不上来,民警也搭进去,我们的任务是救人,不是被救!
在我们的鼓励下,那个人套上了救生圈,之后接住我们扔的绳子。但试了一次,拉不上来,因为衣服太重,必须垂直向上拉才行。我们迅速跑到桥上,两个人一起用力向上拉,才把这个年轻人拉上来。他只有21岁啊!
记者:群众认为你们不会跳到冰窟窿里去?
夏恩立:是有这种误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跳进冰河里工作的经历,每次出警几乎都会全身湿透。我有一次还误会了教导员董立军。一次打捞尸体时,他全身被冰水浸透,寒风一吹,衣服全结成了冰。实在受不了,他才进车里想找件衣服换。我一听说他跑车里去了,当场就火了:当领导的不冲在前面,这怎么行?我立即把他叫出来。他一出来,我才看见他从头到脚全是冰。
刘俊平:前年冬天,3名醉汉掉进冰河。因为北运河不通航,我们干脆把船抬上冰面,一个人负责破冰,其他人站在冰上把船拉上水面。找到尸体后,由于站在船上不便于发力,两名民警干脆穿上救生衣跳进冰窟窿,从水里往上抬。船里进了很多冰水,我们跪在船板上向上拉,半个身子一直泡在里面。5个小时后,3具尸体终于被打捞上来。
记者:你的这些工作经历会跟家人说吗?
夏恩立:不说。有时候家里人会从媒体上知道一些,但我们尽量回避这个话题,只是每回执行任务回来后,队里的人会说说各自的感慨。所以到现在,孩子也不是特别清楚我的事情。
【画外音】刘俊平是支队里出警较多的民警,憨厚又充满智慧。他家离单位最近,多年来即便是休息日他也保持精神高度警觉。他患有颅内囊肿,经常呕吐,但他从未因此提出过工作调动要求。他说:“不管是哪个岗位,都是为群众做事,苦点累点没关系。”
朴实的水警们让濒临绝境的人再次拥有生命,让沉入水中的尸体得到最后的尊严,这份工作意义非凡。但是,他们心中却难免有些苦涩,他们渴望群众的理解,希望在最关键的时候少些“风凉话”,多些信任的眼神。(记者 王莉莉)
·上海水警纵身跃江生死时速托举生命
·河北衡水:警民闹市降火魔来源
·杭州水警:2012年营救溺水群众59人
·贵州惠水警方救助四名离家少年
·山西沁水警方根据网民爆料线索快速破获枪案
·长沙水警值勤就像“蒸桑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