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李艳云:为民爱心融坚冰

2013-05-18 10:11:4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登门为赡养案件老年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

回访案件当事人。

“从当选人大代表那一天起,我就给自己订下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一定要将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带到会场,更好地促进党委、政府和人民法院的工作。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河南省开封市人大代表、杞县人民法院五里河女子法庭庭长李艳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年来,李艳云共审结民事案件620件,其中调撤577件,所审理的案件无一起申诉上访。

因工作成绩突出,她先后两次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2012年7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全省百名创先争优共产党员称号,在省人民会堂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亲切接见。2012年12月,被开封市委政法委评为平安开封十大人物,并高票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我甘愿当那孺子牛 拉一辈子车”

2008年11月,杞县人民法院成立开封市法院系统首家女子法庭——五里河女子法庭。初衷是,充分利用女同志特有的细心、耐心和爱心,全力打造一张新时期民调工作的“新名片”。

经过层层选拔,李艳云等4名女同志,被推到了女子法庭的前沿阵地。

法庭下辖三个乡镇,20万人口,纠纷多、成因复杂。在女子法庭挂牌成立前,不少同事都为几个女同志悄悄捏了一把汗;也有群众表示,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怎么能处理这么多纠纷?

重压之下的李艳云没有退缩,娇弱的身体迸发出惊人的能量。上任伊始,她便一鼓作气,调解了一起非常棘手的邻里纠纷。至今,辖区还广为流传着法官为群众“拉板车”的故事。

孙铁成与孙铁柱两家东西相邻,孙铁成的诉求很简单,就是要求孙铁柱将一条经过自己房屋后、孙铁柱院内的南北走向的土沟填平,并赔偿自己房屋损失1万元。

通过进一步地走访,李艳云了解到,双方因为宅基地纠纷积怨已久,还打过两次架,有人住院、有人被拘。

李艳云敏锐地意识到,原、被告双方不像是在打官司,倒像是在斗气,如果不从源头上真正化解,案件的走向只能是无休止的诉讼,稍有不慎,还会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尽快、彻底地解决双方矛盾,李艳云多次奔波于原、被告家中,在认真帮他们核算诉讼成本、直陈利害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原告娓娓讲述“三尺巷”的故事,讲为人处世的宽容之美;对被告讲远亲不如近邻、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

在李艳云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双方当事人牢固的心理防线有了些许松动。李艳云紧紧抓住这个细微的变化,趁热打铁。1次、2次、3次……在多达13次的奔走后,原、被告双方终于在这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傍晚达成调解协议:原告放弃赔偿请求,被告同意将沟填平。

为防止当事人反悔,次日一大早,李艳云便冒着严寒,来到当事人家中,现场监督他们履行调解协议。

不出李艳云所料,长期的积怨使得他们一时之间都拉不下面子。看到这,李艳云主动到村民家中借来板车,拿上铁锹,就到村边的坑塘拉土。

看着娇弱的身影在寒风中吃力地铲着冰冻的硬土,双方当事人满脸愧色,立即冰释前嫌,上前帮忙。临近中午,这条长期困扰纠纷双方的“鸿沟”被彻底填平。在场的不少老人都说:“像李法官这样的好‘闺女’,上哪找啊!”

谈及铲土拉板车,李艳云笑呵呵地说道:“只要能帮群众解决问题,我甘愿当那孺子牛,拉一辈子车。”

“要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司法温暖和社会正义”

“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群众只有遇到天大的困难,受到承受不了的委屈,才会诉诸法律。他们是带着对法律朴素的信仰来到法庭的。作为人民法官,必须把群众的事儿放在心上,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社会的正义。”长期奋战在基层审判一线的李艳云,对基层群众的司法心理有着准确的把握。

去年10月16日,看着驱车数十公里费尽周折前来看望自己的李艳云,五里河镇小河寨村年逾七旬的江金枝老人感动得老泪纵横:“妞,这半年你都来看俺3次了,每次还带这么多礼物,俺承受不起啊!这几天你大爷(江金枝的老伴赵传新)去世了,俺的心都死了!”看着伤心欲绝的老人,李艳云的视线不禁模糊了起来……

2012年2月,江金枝夫妇的3个儿子因家庭琐事撕破脸,不再履行赡养协议。一时间,体弱多病、失去劳动能力的两位老人,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无奈之下,江金枝一纸诉状,将3个儿子告上了法庭。

立案当天,李艳云就来到老人家中,当她听到身患脑血栓、卧床不起的赵传新老人紧一阵慢一阵的痛苦呻吟声,看到拄着拐杖、满头白发的江金枝老人充满期盼的眼神,一股莫名的酸楚,顿时涌上她的心头。李艳云转身去了屋外,偷偷擦去眼泪,努力平复好情绪后,才进屋了解情况。

李艳云深情地对江金枝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尽快帮您解决问题。如果调解不成,我就在大爷的床前开庭!”

此后,李艳云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村里,一次次到三被告家中耐心地做工作。第6天,还没等她来到村里,老三就主动把赡养费送到了母亲手中。第9天,老大也把赡养费交给了母亲。可老二那边却迟迟没有动静。

老二不善言谈,每次李艳云来到他家,他的妻子就不停地数落公公婆婆不给其带孩子、分家不公等种种不是,甚至放下狠话,如果给他们赡养费,他们两口子就离婚,非把赵家整“零散”不可。

看着这位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的女子,李艳云语重心长地说:“大姐,赡养老人不仅是法定义务,更是儿女对父母孝心的表达。常言说,丝丝白发儿女债,不养儿不知报娘恩。现在你们也做了父母、养了儿女,如果不知道知恩图报,你公公婆婆的今天也许就是你们的明天。”话不多却一针见血,说得她无言以对。

李艳云趁热打铁:“这起案件如果调解不成,我就在你们村小学内公开审理,让你们的街坊邻居都来给你们评评理,你看咋样?”江金枝的二儿媳终于被李艳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深深打动了,她惭愧地说:“大妹子,想想你说的那些话,我们做得确实有些不对。今后我们一定好好孝敬父母,不再让你为俺的家务事操心了。”

在立案后的第19天,老二夫妇主动来到法庭,把1200元赡养费,交到了李艳云手中。一场赡养纠纷在李艳云和风细雨的调解下圆满化解。

“喊十句口号 不如做一件实事”

五里河镇青年张某与妻子王某常因琐事吵架,久而久之,感情破裂。不堪忍受的王某于2009年6月来到法庭起诉,要求离婚。立案后,李艳云多次调解,但因矛盾大、积怨深,双方谁也不肯让步。无奈之下,李艳云决定公开审理。

开庭那天早晨,李艳云刚到法庭门口,就看到大门外围了一大群人。原来是男方亲属来了几十号人,要把女方强行带回。张某的几个嫂子已经将王某架到了卡车上,王某虽大哭大闹,一个劲想往车下蹦,无奈对方人多势众,娇小瘦弱的她怎么也挣脱不开。

眼看司机发动汽车要走,李艳云一个箭步冲过去,伸手死死抓住车门把手不放,她大声喊道:“不能走!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难道连起码的道德都不懂吗?!”看着李艳云一副不要命的样子,司机将车熄了火。乱哄哄的场面刹那间变得一片寂静,一双双眼睛静悄悄地盯着李艳云,眼神中饱含惊讶。

“见过不要命的,没见过李法官这样不要命的!”片刻的沉寂被一位在场的群众打破。

“说实话,现在想想还都有些后怕。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调解完之后,李艳云才察觉自己出了一身冷汗,但她笑言那一身汗,让她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我可能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 但我要尽力成为一个称职的法官”

女子法庭挂牌成立第一天,李艳云就响亮地提出了“尽最大限度方便辖区群众,法官能多走一步,就让群众少走一步”的为民便民工作理念,大力开展巡回审判和便民服务。

巡回审判开展以来,李艳云犹如和煦的暖阳,她走过哪里,就会洒下一片真情。

一起赡养案件的当事人,75岁的杨老汉,怎么也忘不了李艳云。至今,老人每次路过法庭,都会拐弯“串串门”,看看帮助过他的“法官闺女”。

杨老汉有五个孩子,本应儿孙绕膝、安享晚年,却因次子杨亭怀疑他分家不公,不仅不再支付赡养费,还搞得家庭不和。百般无奈之下,老人来到法庭求助。

立案后,李艳云多次前往村子了解情况,做调解工作,都无功而返,只能选择开庭审理。

然而,就在开庭的前一天,李艳云的父亲却因病住进医院,急需手术。但开庭日期已经公告,不宜更改,李艳云心急如焚。

看着她为难的样子,庭内其他姐妹对她说:“李庭长,你请天假吧,案子我们来审。”看着姐妹们关切的目光,李艳云坚定地说:“案情我熟悉,还是我来吧!争取再调调,那么大岁数的老人,不能再让他折腾了。我跟我爹通过电话了。我可能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但我要尽力成为一个称职的法官!”

就在李艳云她们讨论案情时,杨老汉突然出现在法庭,小心翼翼地问:“俺的事明天能解决吗?俺的官司能打赢吗?”看着老人满脸的焦虑,李艳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人民法官,岂能让群众对法院失去信心!”

为了方便老人,庭审选择在老人家中进行。李艳云动情地对被告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不讲孝道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父母就是千错万错,我们也不能斤斤计较!”

在李艳云动情地劝说下,被告羞愧地低下了头。李艳云抓住时机、顺水推舟,让他们爷儿俩敞开心扉、真诚沟通,不仅达成了调解协议,父子之间的心结也得以彻底解开。(□ 李 冰)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