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实名举报,还是匿名举报,在本质上都是举报。既然是举报,有关部门就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举报,核查每一条线索
唐卫毅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日前被免职,刘铁男是被《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通过微博举报的,这被认为是网络实名举报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近日,记者专访了反腐专家李永忠,从网络反腐、反腐现状及趋势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李永忠认为,对于举报者来说,要敢于实名举报,最典型的就是罗昌平的例子,他在一天之内发了三条微博举报刘铁男。举报了一名副部级干部,但他现在还好好的,这证明举报者越敢于实名和公开,就越安全(5月17日《潇湘晨报》)。
实名举报,的确有助于腐败案件的快速查处,对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当前也最需要公众的实名举报。不过,反腐专家所提出的“越实名举报就越安全”,却不一定如此。一方面是目前实名举报的风险仍然较大。就当前我国的法制环境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受权力的左右和影响,公民实名举报之后难免会暴露个人及家庭、亲友的相关信息资料,也极易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扰,甚至威胁。目前,有关部门全程保护举报人,这显然难以做到,令举报者有后顾之忧。真正完全实名举报的时机还不成熟。
另一方面是公众实名举报的意愿并不强烈。实名举报的优点和好处固然很多,也是反腐机关所希望的一种结果。但是从实践来看,在各类举报中,实名举报所占的比例很低,这说明公众实名举报的意愿并不强烈,也不可能人人都是“反腐勇士”或“反腐斗士”,对很多人来说,举报归举报,并不想把自己也牵连进去,更不想让自己的身份曝光。事实上,从罗昌平的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实名举报后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罗昌平的义举当然值得钦佩,但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反腐斗士。
其实,对于网络反腐而言,不必苛求必须实名举报。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心理文化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愿意招惹是非,不愿意引火烧身。但是很多人对一些官员的腐败行为又实在看不下去,只好采取匿名举报的方式。那么,对于各种匿名举报,我们的纪检监察机关是不是就可以不重视、搁置一边了呢?显然,无论是实名举报,还是匿名举报,在本质上都是举报。既然是举报,有关部门就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举报,核查每一条线索。不要总希望举报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证据,也不要总希望举报者勇敢站出来,指认腐败分子。对于匿名举报,余下的工作需要反腐机关从举报中发现蛛丝马迹,随后的深入调查取证也应该由纪检监察机关的人员来完成,这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所在,而非完全依赖举报者的提供。
所以,对于网络举报,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积极鼓励,无论是实名举报,还是匿名举报,只要是举报就欢迎,就认真对待,落地核查;另一种就是有效保护,无论是实名举报者,还是匿名举报者,都需要给予保护,这种保护不仅是个人信息的保护,而且是人身安全的保护。如果只关注实名举报,而冷落匿名举报或者对匿名举报置之不理,显然并不是反腐工作的根本要求,甚至还可能会因为错过了最佳的调查时机,让腐败分子做好了应对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转移财产,销毁证据,串通口径,甚至溜之大吉。如此,反而是反腐工作上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