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成都市成华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带领该院职务犯罪预防科和控告申诉科的干警,来到成都市一号民生工程“北改”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区域——成华区青龙场,边走访边询问,向当地群众及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拆迁安置及旧城改造建设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和对检察机关工作的新需要。
过去,在成都一说起青龙场,不少人都会摇头。低矮破旧的城中村,拥堵不堪的交通,复杂的治安环境……使这里与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经过一年多的“北改”建设,走进现在的青龙场,进入视线的是成片整理好的土地和正在繁忙施工的工地。
但凡涉及征地拆迁及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成华区检察院都会采取跟踪式服务,定期到现场搜集情况。“如今‘北改’建设如火如荼推进,我们依托在全区14个街道设立的检察工作点,实行检力下沉,使检察工作点成为服务‘北改’和职务犯罪预防的平台,以及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以更好地回应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主动调研,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后通过有效的检察工作措施加以回应,这种名为“问题诊断式”服务大局的工作模式已成为成华区检察院主动服务“北改”的有力抓手,而这只是成华区检察院“回应型”检察的一个缩影。
该院的“回应型”检察模式,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检察机关与民众及基层社区进行互动,认真倾听民意,捕捉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新特点,在检察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加以解决,确保公众的诉求能得到有效及时的回应,给予民众基本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信服感。
严厉查办发生在民生领域的重大热点案件,是成华区检察院办案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该院围绕征地拆迁、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依法查办了大量案件,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后,成华区检察院办理了全省首例的“毒饺子皮”、“毒竹笋”、“毒火锅底料”等系列食品安全案。然而,该院并不满足于就案办案、孤立办案,而是将“功夫”做到案外——特别制订了办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证据审查规程,并与区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多个部门构建起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规范衔接的长效机制,有效加强食品安全的监控,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决心。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成华区检察院坚持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是在一个历史的狭小片段中,去探讨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个案的妥善办理,来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社会价值取向。
2012年,针对四川省首例利用网络组织“裸模”人体私拍案,成华区检察院以组织淫秽表演罪追诉被告刑事责任。“最终被告获有罪判决,这对维护正确健康的社会价值观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成华区检察院检察长苏云表示。(记者 王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