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公安边防支队以社会管理创新为抓手,强化信息化、社会化、人本化“三种理念”,努力破解社会治安防范、流动人口管理等难题,让群众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
“信息化”理念:依托科技汇集警务服务“正能量”
近日,厦门某路口两辆机动车发生刮擦事故,交通顿时堵塞。“派出所吗?马路上两个司机快打起来了!”热心市民按响了何厝边防派出所的无人值守报警杆的红色按钮,远在15公里外的派出所值班室警笛随即响起。民警轻点鼠标,现场高清视频画面立刻映入眼帘。
一根高约5米、蓝白相间的杆,中部醒目的红色报警按钮,按钮上方挂着设备箱、喇叭、监控器和警灯。这就是何厝边防派出所新近投入使用的 “无人值守报警杆”。
“可别小看这个简易装置,它不光可以实现治安复杂路段24小时实时监控,在出现警情时,只要触动报警按钮,现场警笛就会自动鸣响,值班室监控中心自动切换至现场图像,并准确显示报警地点及周边路面巡逻警力情况,值班民警可与报警人直接对话并通过喊话控制现场局势!”何厝边防派出所所长周志国说。
这是厦门边防支队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缩影。2012年以来,厦门边防支队从社会治安管控工作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入手,结合辖区软件园等高科技企业优势,警企合作,相继打造出数字化自助警务室、无人机巡航、机动车GPS定位防盗装置等一系列治安防控品牌项目。
“社会化”理念:开门纳谏集中全民智慧
“悲催啊!近期停放在环岛路沿线的部分高档车后视镜频频被盗。亲,请将您的爱车尽量停放在正规停车场,如有破案线索、防范高招也请尽快联系我们哦!”4月14日,厦门边防支队曾厝垵边防派出所通过警务微博发出了这样一则“征集令”。随后,他们陆续收到各类 “金点子”52条,流动警务车高峰巡逻、夜间亮灯工程、消除监控盲区等10余条建议被采纳使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曾厝边防派出所辖区类似案件发案率下降了60%。
厦门边防支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意主导警务”的工作理念,在各基层单位、社区设立民意采集点,从制度层面把倾听群众声音、广泛吸纳民意、集中上下智慧,纳入党委决策的必经程序和重大责任。“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引入‘社会化’管理理念,开门纳谏,广泛吸纳民意,虽然放低了身段,甚至可能会听到群众的骂声,但却能有效拉近警民距离。”厦门边防支队政委陈高峰说。
正是支队党委在决策思维、方式上的重大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辖区群众、基层官兵的主动性、创造性。“咆哮体”新型治安防范宣传模式、出租车流动党支部、开放式组织生活等纷纷涌现,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千岁老人社区巡逻队等社会化管理组织也相继出现。
“人本化”理念:“给力”最基层,百姓更便利
走进马銮湾边防派出所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中心,亲切温馨的话语,便捷高效的服务,一股清新怡人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提供受理、拍照、校对、审核、制证、发证、邮递等“一站式”服务,为辖区近10万群众提供了极大便利。
曾几何时,云集于此的流动人口还是困扰马銮湾边防派出所的最大难题。经过充分调查分析,马銮湾派出所经多方沟通协调,一个全新的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中心应运而生,计生、人力资源、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相继进驻,将外来人员入住社区后需办理的相关业务、证件服务合并办公,简化23项业务办理流程,全面推行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让群众“少跑一次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以此平台为依托,马銮湾派出所还开发制作了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器”,发放到出租户房东手中,实现流动人口24小时暂住登记、上门办理。(通讯员 万 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