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5月12日,当汶川特大地震袭来,正在办公室工作的绵阳江油市公安局巡特警大队民警刘永东迅速冲出办公大楼,来不及回家,便加入到抢险救援的民警行列里。
5年后,当芦山强烈地震的晃动刚停,刘永东又紧急跟随绵阳公安援芦警队的步伐,奔赴芦山灾区,参与抢险救援和服务灾后重建工作。
“5年前,绵阳公安用血肉之躯打通了抢救群众生命的通道,开展了气壮山河的公安抗震救灾行动,铸就了警察抢险救援和服务灾后重建的成功典范;5年后,从废墟中崛起的绵阳公安机关从一个灾区奔赴另一个灾区,用科学救援开启公安救灾工作新局面,用帐篷警务重建灾区安置点社会管理平台,更用大爱精神重建了服务民生的新渠道。”回顾绵阳公安灾后重建的5年,“4·20”强烈地震后第一时间驰援芦山一线参与抢险救灾的绵阳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张德溥感慨道。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曾经历“5·12”特大地震的绵阳公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先后调集巡特警支队、刑侦支队、科通支队以及江油、北川、涪城、游仙、安县等公安机关警力,第一时间紧急驰援芦山,在做好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芦山公安加强安置点治安管理工作,在县城19个大的安置点,设立了帐篷警务室,24小时轮流值守,接受群众报警和求助,强化安置点治安管理,服务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巡逻防范,并通过“传、帮、带”,帮助芦山公安服务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化的跨越,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曾在北川最大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了3年多的北川公安民警谌勇,凭借在安置点工作积累的丰富工作经验,在入驻帐篷警务室后,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根据安置点情况绘制震区警务平面图,对每一顶帐篷进行编号,对每一顶帐篷内的人员情况进行登记,民警在每天22时前对每顶帐篷内人员情况进行核查,做到一日一报,实有人口即时管理。
地震后,在全国各地支援下,各式各样的帐篷搭建起来,12万群众得到安置入住。不同社区、互不相识的人们隔篷而住,从陌生到熟悉,无形中滋长着不安分的因素。更难估量的难题在于,当物资发放、政策补助与变更中的本地居民生产、生活交织在一起时,各种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正以“1+1>2”的方式演变增长。
帐篷警务室建立后,民警挨家挨户串门走访,了解情况,排查矛盾,重点对不安定因素进行大排查,理清矛盾根源和由来,遇到纠纷能有的放矢。
4月28日一早,芦山初中安置点的帐篷警务室就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住在安置点的城北社区群众纷纷向民警反映,不是城北社区的外地人也住在帐篷区,导致救灾物品领取的人多了,他们领得就少了。
由于此前在入户走访时掌握了情况,帐篷警务室民警李思喆做起工作来就胸有成竹,“他们外地人都是租住你们本地人的房子,而本地人去了外地,在人数总量上并没有增多。况且,大家都是受灾群众,要相互体谅!”三言两话,说清了情况,聚集的人群也就逐渐散去,一场可能引发的不稳定事件被消弥无形。
天灾虽难防,人患犹可控。由于芦山地处山区,地势狭窄,安置点内帐篷纵横交错,空间密集,消防等安全隐患让不少人捏一把冷汗。特别是遇到阴雨天,居民会将蜂窝煤炉或液化气炉放在帐篷里做饭,一顶帐篷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起火,不到两分钟就可能烧塌,更会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帐篷警务室民警制作了消防安全标语和用火、用电、用水知识宣传单,挨个帐篷发放。同时,每日组织消防官兵、安置区管委会专职人员组成巡查队逐间逐户巡查,及时消除隐患。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用灭火器!”5月12日,在绵阳公安援芦警队江油分队组织的防火救灾演练中,52岁的刘建在民警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
地震之后,普通人都需要关心,需要关爱,而一些弱势群体就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了。帐篷警务室走近灾区群众身边,更走进了弱势群众心间。
4月24日,绵阳公安民警谌勇摸底排查时了解到,芦山中学旧址安置区的8号帐篷中有位孤寡老人,名叫何庆徽,已经92岁了,还是位老红军。由于年老力衰,老人的生活本就困难重重,加上地震中房屋受损,雪上加霜。谌勇向带队领导汇报后,及时走访慰问了这位孤寡老人,送上了生活必须品,表达将竭尽全力帮助她渡过难关。何庆徽老人激动的流下了泪水,不停地表示感谢,拉着谌勇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叔叔,救救我们吧!我爸爸的腿都要烂了,我好怕哦。”4月28日上午,绵阳公安援芦警队民警接到了一个小男孩的求助。民警随着小男孩来到了他家的帐篷一看,床上躺着小男孩的爸爸杨兴顺。46岁的杨兴顺因几年前修房时从楼上摔下造成腰部以下瘫痪。因天气炎热,其下肢已开始溃烂。民警立即到芦山县医院协调救护车,并帮助医生转运。在民警和医疗工作者配合下,杨兴顺已经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
绵阳警队民警经常照顾、关怀特殊群体,为“三孤”人员提供及时、细致的救助和服务,赢得了周围群众的广泛赞誉,更赢得了孤寡老残等群众的赞誉。
一个帐篷警务室,就是一个为民服务站。大到案件侦破、火灾事故,小到家长里短、矛盾调和,以及周边秩序、环境卫生、纠纷化解、物资发放、群众诉求等等,事无巨细,都和警务室工作息息相关。
如今,帐篷警务室虽然刚刚建立,但清理人口建立账册,组建治保巡逻队伍,落实群防群治机制,……一系列警务措施迅速铺开。同时,积极化解矛盾,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一张张安置点护卫大网无缝密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绵阳公安开赴芦山县,是从一个灾区走向另一个灾区。协助建立帐篷警务室,就是要把我们在绵阳灾区的教训,变为芦山灾区的经验!”谈及帐篷警务室的建立,张德溥如是说道。
由于此前在入户走访时掌握了情况,帐篷警务室民警李思喆做起工作来就胸有成竹,“他们外地人都是租住你们本地人的房子,而本地人去了外地,在人数总量上并没有增多。况且,大家都是受灾群众,要相互体谅。”三言两语,说清了情况,聚集的人群也就逐渐散去,一场可能引发的不稳定事件被消弭无形。
天灾虽难防,人患犹可控。由于芦山地处山区,地势狭窄,安置点内帐篷纵横交错,空间密集,消防等安全隐患让不少人捏一把冷汗。特别是遇到阴雨天,居民会将蜂窝煤炉或液化气炉放在帐篷里做饭,一顶帐篷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起火,不到两分钟就可能烧塌,更会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帐篷警务室民警制作了消防安全标语和用火、用电、用水知识宣传单,挨个帐篷发放。同时,每日组织消防官兵、安置区管委会专职人员组成巡查队逐间逐户巡查,及时消除隐患。
“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用灭火器。”5月12日,在绵阳公安援芦警队江油分队组织的防火救灾演练中,52岁的刘建在民警的指导下,第一次尝试使用灭火器扑灭初起火灾。
地震之后,普通人都需要关心,需要关爱,而一些困难群体就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了。帐篷警务室走近灾区群众身边,更走进了困难群众心间。
4月24日,绵阳公安民警谌勇在摸底排查时了解到,芦山中学旧址安置区的8号帐篷中有位孤寡老人,名叫何庆徽,已经92岁了,还是位老红军。由于年老力衰,老人的生活本就困难重重,加上地震中房屋受损,雪上加霜。谌勇向带队领导汇报后,及时走访慰问了这位孤寡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表示将竭尽全力帮助老人渡过难关。何庆徽老人激动得流下了泪水,不停地表示感谢,拉着谌勇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叔叔,救救我们吧!我爸爸的腿都要烂了,我好怕哦。”4月28日上午,绵阳公安援芦警队民警接到一个小男孩的求助。民警随着小男孩来到他家的帐篷一看,床上躺着小男孩的爸爸杨兴顺。46岁的杨兴顺因几年前修房时从楼上摔下造成腰部以下瘫痪。因天气炎热,其下肢已开始溃烂。民警立即到芦山县医院协调救护车,并帮助医生转运。在民警和医疗工作者配合下,杨兴顺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
绵阳警队民警经常照顾、关怀特殊群体,为“三孤”人员提供及时、细致的救助和服务,赢得了周围群众的广泛赞誉,更赢得了孤寡老残等群众的赞誉。
一个帐篷警务室,就是一个为民服务站。大到案件侦破、火灾事故,小到家长里短、矛盾调和,以及周边秩序、环境卫生、纠纷化解、物资发放、群众诉求等等,事无巨细,都和警务室工作息息相关。
如今,帐篷警务室虽然刚刚建立,但清理人口建立账册,组建治保巡逻队伍,落实群防群治机制……一系列警务措施迅速铺开。同时,积极化解矛盾,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一张张安置点护卫大网无缝密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绵阳公安开赴芦山县,是从一个灾区走向另一个灾区。协助建立帐篷警务室,就是要把我们在绵阳灾区的教训,变为芦山灾区的经验。”谈及帐篷警务室的建立,张德溥如是说。(记者马利民 通讯员何俊)
·鸭肉当羊肉卖 四川泸州一火锅店被查
·四川成都万余警力投入实战攻坚
·[视频]四川:灾后防灾 更系统更科学
·四川:救灾响应迅速 凸显五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效
·四川为农民工讨薪1965万元
·四川阆中法院制度强院的更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