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传真

王占雨:守护山乡平安梦

2013-05-14 13:46: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南长安网 

王占雨与铁路派出所民警一起查找铁路安全隐患

从济源市区往南,在“杜八联”革命故事和留庄英雄民兵营名扬内外的黄河岸边,记者见到了济源市坡头镇的王占雨。这位长相颇似赵本山徒弟王小利的基层综治干部,朴实内敛,言语谦和,让记者有点不敢相信,他就是无怨无悔,扎根基层8年,“困难再大也要干”,整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鸡毛蒜皮”事儿中的济源市坡头镇综治办主任。

大喇叭

用“平安之声”打造平安之乡

“乡亲们,听我说,铁路两侧很危险。看信号,小心过,火车来时躲一躲……”4月22日中午12点整,小浪底专用铁路线穿村而过的济源市坡头镇连地村,炊烟袅袅,大喇叭准时响起,喇叭里播放的是坡头镇综治办主任王占雨创作的小段子。

像这样的段子,8年来,王占雨攒了厚厚的三大本,有防火的,有防盗的,还有关于普法宣传和文明教育的。提起这些段子,王占雨“好像一下子回到了2005年”。当时,从焦作调回老家的王占雨来到济源的“南大门”坡头镇。坡头镇距济源市区18公里,是小浪底水利枢纽所在地,许多村庄位于山区,2005年一年发生了10多起治安案件、7起安全事故。农村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引发群众连连上访告状。当时已近知天命之年的王占雨上任后心急如焚,彻夜难眠,难道坡头镇的治安和平安建设工作就抓不好吗?“不中,困难再大也要干!”他向镇党委立下军令状,综治工作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出成效。当时,文化部门正在农村建文化大院,王占雨不顾年龄大,长期患腿痛病,十多次跑市一体办、市文广局、市广播电台,积极争取外援,结合综治部门的平安建设,2006年9月,第一批大喇叭开始在坡头镇的一些村庄上空响起。到了2008年,坡头镇的每个村都安装了平安建设大喇叭。

“救火呀,着火了,快来帮忙!”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连地村的一个小孩玩火不小心引发了火灾,村支书琚长征说,他当时立刻想起了安装在村子里的大喇叭,用手机拨打了设定的电话号码。仅一两分钟,村中的大喇叭骤然响起,村民们拿起脸盆水桶,纷纷跑来灭火,等消防队员赶到,火已扑灭了。如今,平安建设大喇叭,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平安之声”。

平安大喇叭增强了群众安全感,提高了平安建设的知晓率,让群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坡头镇党委书记侯波说,各村治保主任被确定为平安建设宣传员后,利用大喇叭宣传平安建设,平安宣传和文明教育相结合相促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严巡防

为了家家户户安然入梦

戴上头盔、拿上橡胶棍、打亮手电筒、开动巡防车、装好电子巡更棒……4月22日晚上8点整,济源市坡头镇综治巡防队的队员们开始了夜间巡逻。他们的巡防区域辖全镇24个行政村2.6万多人。按照要求,到第二天早上8点,他们要把所有的村庄巡逻完毕。

“多亏了这些巡防队员,俺家的牛棚晚上再也不用睡人了。”提起巡防队员,坡头镇位置相对比较偏僻的清涧村村民周文明直竖大拇指。1996年,清涧村发生过一夜毒死83头牛的大案,从那以后,夜夜陪着黄牛睡成了村民们的习惯。

如果说平安大喇叭等综治宣传工作是平安建设“无形的手”,综治大巡防机制就是平安建设“有形的手”。2007年,王占雨开始组织综治、治安、信访、司法的工作人员每季度到基层排查社会矛盾,加大矛盾纠纷调解力度,配合公安部门打击“两抢一盗”,在市综治办的指导下,成立了镇治安巡防队,强化巡防,全镇24个村250个居民组他每年都要跑一遍。目前,一个以村级巡防为点、中队巡防为线、大队巡防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制度健全的治安防控大网络已经在坡头镇建成,他们对治安复杂区段重点巡防,并积极推进群防群治,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农村治安巡防队作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能够有效地弥补社会面防控稳控能力的不足,是协助公安机关打击防范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不可或缺的助手。济源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郭兴林说:“王占雨这几年在坡头默默工作,坡头的农村巡防工作不断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在震慑违法犯罪、维护农村治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13%,街面案件同比下降36%。”

解民忧

“调解的是纠纷,调顺的是民心,调密的是干群关系”

刚刚过去的5月3日,正在给儿子办喜事的王占雨家,来了个不速之客。双堂村的王某手持一面锦旗,非要感谢王占雨:“要不是你给调解,我们和杨某家还不知道会闹到什么地步呢。”

2012年11月,杨某花3000元新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同村的王某借骑时,一下子撞到墙上,不但车子撞坏,王某也严重骨折,住院花了2000多元。杨某非让王某赔他的三轮车,受了伤又花了钱的王某很是不愿意,两家闹得不可开交。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占雨把双方叫到一起,耐心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一开始,对王占雨的满腔热忱,双方并不买账,但是王占雨没有放弃,而是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地往双堂村跑,苦口婆心地调解,用他的真心和耐心感化他们,用他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说服他们。最后,王占雨还请出了杨某的舅舅做工作,最终达成了王某赔偿600元的协议。

类似的“鸡毛蒜皮”事,王占雨连续三年每年调解的有140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4%。“把信访做成调解,把调解做成功。调解的是纠纷,调顺的是民心,调密的是干群关系。”王占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去年4月份春暖花开,栗树沟的百十户村民看着上千亩即将开花的白菜植种,愁上心头。在他们的田地旁边,村民李某种植的一亩多其他品种的白菜植种也即将开花。按照要求,单一品种的植种方圆5公里内不允许种植其他品种,以免花期传粉影响种子的纯度。眼看着花期在即,在多次找李某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栗树沟的百十户村民决定动手铲除,一桩刑事案件一触即发。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占雨和司法所、派出所、社会法庭的同志火速赶往栗树沟,通过多方调解,李某终于同意自己动手铲掉那一亩多白菜植种,保障了大多数村民的收益。

“到现在为止,我在这个岗位上整整干了8年。这8年,是我最忙碌的8年,也是最有收获的8年。我把坡头镇的老百姓当作父母,当作亲人,他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他们的平安就是我的工作目标,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王占雨不断创新调解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推进调解职能,把工作重点放在“抓预防”、“抓苗头”、“抓根源”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年均达到94%以上。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