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可谓“满大街都是”,很多人都遭遇过不法现象和行为,却还是乐在其中。
李女士早在2011年上半年就用上了微信,当时她尚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大三,属于这一应用的“先行者”。但是,仅仅用了一学期,她就停用了。原来,李女士的这个微信账号,可谓是多灾多难。
“先是有人盗了我的号,以我的账号在微信‘朋友圈’里四处传播色情服务信息。”讲到这里,李女士显得特别愤慨,“2011年年底,盗号者又通过我的微信状态了解到我在学车,竟然跟我父母发微信说我要买车,叫他们打钱过来。好在他们知道我驾照都还没拿呢,这桩诈骗就被识破了。”
经历了这两次事件,李女士对使用微信产生了阴影,在男友的劝说下,她注销了自己的账号。
但是不久之后,李女士又“不得不”重新使用起微信来。
“我的朋友们都在使用微信,我要是不用的话连他们在哪儿都找不见了。”这一回,李女士多了个心眼,她不再使用微信的“摇一摇”、找附近的人等连接陌生人的功能。
“我只和熟识的朋友对讲,涉及到金钱的问题,尽量谨慎对待。”李女士说。
“那要是不用微信的这些新功能,不是就失去了微信的特色?”对于这样的问题,李女士有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微信用户还是以学生居多,所以社会经验相对缺乏,为了寻找交友的刺激感,他们往往轻易相信陌生人,再加上自身保护能力弱,很容易成为受害者。“我可以先认识人再加对方微信,但绝不会先加微信再去认识他。”李女士说。
“我是微信老用户,‘微龄’两年多了,我用那会儿微信才刚刚推出呢。”记者采访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一个名叫王润秋的年轻小伙儿,他是位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社交达人”。
“微信的主要功能就是交友,而交友方式又分为两种,一是以手机通讯录、QQ好友为资源推荐微信好友,二是通过‘摇一摇’、搜索附近的人等特色功能结交陌生朋友。”王润秋一边讲解,一边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各项交友功能,俨然一位行业专家,“而最容易出问题的,往往就在陌生朋友里面。”
王润秋认为,微信毕竟也属于聊天工具,自QQ问世以来的网聊骗局等违法现象自然也在微信中得以复制。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基于手机平台的微信具有了便捷使用、长时间在线等能力,这就加大了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机会,此外,微信融合了对讲、相册和地址等信息,也给用户以更加真实可靠的印象。
“我身边的朋友,有6成人都在使用微信。年轻人大多好奇心很强,假如不法分子找个美女照片注册账号,对我们吸引力就很大。”就在几天前,王润秋在北京遭遇了色情服务机构给他推送的“桃色微信”。
“我当时正在位于海淀区北三环的家中用微信查看‘附近的人’。”他回忆说,“接着就有连续七八个同样头像却不一样的账号把我刷了屏,点进账号,里面都是些招嫖会所提供卖淫服务的信息,有的还留下了QQ号和联系电话。”
对于这类信息,王润秋并不是头一回遇见,但这次他决定更进一步:“我加了其中一个为好友,这样就能看到更多对方的资料,深入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个提供性服务的组织。”为避免上当受骗,最终他还是把账号拉入了“黑名单”。
当和记者聊及近年来一些利用微博骗财骗色甚至敲诈、抢劫的案例时,王润秋认真总结了一套应对之策:“从使用者来说,应提高警惕,要经得住诱惑;微信软件供应商可以考虑实名制,比如一个身份证只能对应一个账号,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虚假伪造账号;在监管上也可以设置关键词提醒,比如一旦出现‘找小姐’等字眼就会有客服审查、提示。”
“想要企业削弱其‘摇一摇’等社交功能不现实。”他补充说,“对不少用户而言,微信的亮点和乐趣就在于创造与陌生人的‘偶遇’,管得太死,微信作为一种网聊工具就会失去吸引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用户自己提高警惕。”(记者杜晓)
·江苏南京:“微信”报警 助民警追踪破案
·犯罪现象多发微信获“危信”之称
·广西灵山:通过微信平台服务公众接受监督
·福建厦门:微信助平安 妙招疏拥堵
·北京:市公安局开通“平安北京”微信平台
·警方提示微信交友需警惕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