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越来越清晰的事实告诉我们,防灾减灾技能应成为一个人的必备技能,防灾减灾更有必要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培养防灾减灾的生活习惯,重在树立预防灾害的意识。灾难“三分靠处理、七分靠预防”。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灾害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而这种预防,应当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政府及相关部门正在吸取以往灾害的教训,做出相应的改进,如严格执行建筑物抗震标准、升级改造城市排水系统、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但社会的进步是渐进的,灾害却总是突如其来。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应当识别出自己身边的灾害风险,并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及时清理楼道里堆积的易燃废物、事先准备应急物资、积极参与灾害应急演练、掌握减灾技能。有备无患,一旦大难发生,逃生的机会将会留给那些把防灾减灾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的有准备者。
时时关注预警信息,同样不容忽视。如今,对预警信息的轻视甚至忽略,仍是在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上作梗的难关。去年7月,在四川省宁南县泥石流灾害中,一条被随手删掉的预警短信,让几十名工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唤起了更多公众对预警信息的重视。
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过灾害的我们,面对灾害风险和预警信息,不该也不能再熟视无睹。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去应对那些致命的危险。任何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去珍惜。中国气象报记者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