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科学防灾减灾的云南答卷

2013-05-13 16:40:5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云南日报 

    5月12日,是第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人们心中那道因2008年汶川地震而留下的伤痕还在隐隐作痛;这一天,我们不仅感受着生命的宝贵,更加激发起战胜灾害的期待与信心。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防治与减轻自然灾害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效能,已经成为评价其施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说:“灾前的预防比灾后的救援,不仅更人道,而且更经济。” 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只有持续不断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才能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这是目前国际上对自然灾害应急的共识。

    回顾近年来云南省遭受的自然灾害——大地颤抖、水库干涸、雨雪冰冻、山体滑坡、泥石横流……灾害一次次向云南“无灾不成年”的记录中添加新的内容。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却能够历难而弥坚,在大灾之中见精神,大灾之年见发展。追溯原由,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意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固然不可或缺,但未雨绸缪、补齐短板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才是守护家园与生命的坚固屏障。

    面对频发的灾害,云南响亮提出: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系统防灾减灾、变被动救灾为主动减灾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防灾减灾工作常抓不懈,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这,既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创新转变,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远见卓识,更是一种凝注民生的深厚情感。

    2008年以来,云南省把防灾减灾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先后实施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把更多的资金投到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上。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云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生了深层变革,更趋完备的政策和法制保障,更为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更为科学的决策体系和更为全面的教育科技体系,犹如一只只有力的手臂,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将原先职能分割的备灾、应急、救灾、救济、灾后重建等各个环节,统筹为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体系。从“重救灾轻防治”走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们多方整合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突出重点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生物灾害防治为重点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全省预防和处置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的能力迅速提升。

    5年间,这一体系的能力在姚安、盈江、彝良等多次抢险救灾中得到充分展现。从地震速报时间缩短为平均10分钟,从已完成改造的中小学校舍和建成的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经受了考验,从受灾群众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的时间缩短到12小时……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成果托举起一个大写的“人”字——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而这,正是防灾减灾“云南模式”、“云南经验”于现实的最大意义与精神价值。

    从“救灾型”社会向“防灾型”社会转变,相比5年前,云南的救灾能力前进了一大步。但也应看到,我们的防灾能力建设、救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先进理念引领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全面提升灾害防治水平,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从根本上增强云南省的防灾减灾能力,筑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坚实屏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