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中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从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的五年里,如何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这其中,被称为“和地震波赛跑”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备受关注。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之间的时间差,抢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向人们发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动。它也被称作震时预警,一般能提供几秒乃至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概念。”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吴建平说,“日本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建立铁路系统紧急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2006年覆盖日本全国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正式运行。”
地震预警领域,我国起步晚了一些。但在吸收了日、美等国的优点后,我国正在有序推进这一工程。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消息称,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联手从2009年开始启动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
与官方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齐头并进的是社会组织自发研制的地震预警系统,2013年2月19日,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交界发生4.9级地震,据报道,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云南昭通市防震减灾局联合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进行了成功预警。
而在2013年4月发生的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中,该系统再次启动。芦山县城提前5秒预警,成都市提前28秒预警,但所发布的预警震级为6.4级。
专家表示,越是对大地震,地震波传播所用的时间越长,地震预警可能“抢出”的时间就越长,地震预警在减少地震伤亡和挽救经济损失上的意义也就越大。
但同时,地震预警系统发挥作用需要有较高密度的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准确可靠的自动处理系统、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系统。这些网络系统的建立需要很多经费,不可能一蹴而就。(记者罗沙 崔静 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