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河北

河北唐山:完善三大救助体系 发挥民生保底作用

2013-05-13 08:54: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河北省民政厅网站 

  4月17日,中国社会报在二版刊发题为《完善三大救助体系,发挥民生保底作用——专访河北省唐山市民政局局长崔敬东》的文章,对唐山市三大社会救助救助体系工作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完善三大救助体系 发挥民生保底作用

——专访河北省唐山市民政局局长崔敬东

  记者: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要切实发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凸显“一统四分”的作用。唐山市在建立和完善大救助体系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您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的发力点在哪里?

  崔敬东:民政是为民之政、民心之政,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民政工作重点需建立和完善三大救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保底作用。

  概括来讲,一要建立完善以城乡低保为核心,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救助、住房救助、扶贫开发等相配套的救助保障体系;二要建立和完善以孤儿、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员等特殊人群为重点的抚养保护救助体系;三要建立和完善以保障灾民基本生活为重点的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通过以上三大救助保障体系,相互补充、分类施救,以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临时之需和务实之需,让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不至于为基本生活发愁、因遭遇临时困难而消靡,甚至走上铤而走险的境地。从某种程度上说,顺应形势不断完善和改进三大社会救助体系,具有社会稳定器和缓冲阀的作用。

  记者:既然是稳定器、缓冲阀,就有安装得合不合适、作用发挥得是否适当的问题。您提到要以城乡低保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救助保障体系,如何才能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如何才能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施与援助?

  崔敬东:衡量救助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完善、系统,要看其各个救助制度、保障政策是否配合、衔接顺畅,工作制度、机制和举措是否到位。

  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为了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我们制定出台了《唐山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低保工作的实施细则》,全面推行“阳光低保”;建立了市、县两级“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中心”,开展低保信息数据比对;落实了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900元,保障标准继续位居全省最高。在完善五保供养方面,我市的敬老院集中供养率达到70%,床位利用率达到80%,还将继续提高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保障标准。在医疗救助方面,我们落实《唐山市关于开展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合规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50%,同时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探索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在资助贫困学子教育方面,我们按照小学生10元(农村8元)、中学生20元(农村15元)、高中生50元、大专以上100元的标准,及时给他们发放低保家庭学生助学金。并制定出台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政策,目前我市以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扶持100个贫困村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指导100个贫困村制定了2013年扶贫项目规划,完成了对3000户贫困家庭的科技培训,要帮助每个贫困村至少培养2至3名脱贫致富明白人。

  记者:唐山是一座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城市,我们从汶川特大地震中自发组成的13勇士救援队,还有一次次超越心灵集腋成裘的爱心捐赠中,感受到慈爱精神已融入唐山这座“爱心城市”人民的血脉。针对孤儿、流浪人员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民政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出台了哪些政策?

  崔敬东:孤儿、流浪乞讨人员以及残疾人、老年人等,他们尤其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照顾。孤残儿童权益保障方面,我们加强了孤儿生活情况排查和监管,在所有县(市)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社会福利院全部设立儿童福利部。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我们建立了以市救助管理站为龙头、县级救助管理站为基础、乡(街)临时救助点为补充、村(社区)救助咨询引导点为依托的四级救助网络,加强了县(市、区)救助站的建设,主动救助、流动救助,确保城市街面无流浪乞讨儿童。在养老方面,我们按照“每个县(市)区各建一所以上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的要求,完成了丰南区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路北区养老服务中心和遵化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也将在年内开工,曹妃甸区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可在年内完成立项。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我们一方面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推进城乡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努力在全市建成147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打造100个精品工程。

  记者: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城市,去年唐山遭遇了50年不遇的暴雨灾害,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您曾经说过,必须特别重视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一旦灾害发生,不但做到有效应对,而且要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自信来自哪里?如何实现这一点?

  崔敬东:根据我市可能遭遇地震、暴雨、台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特点,我们全面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了各行业防灾应急预案,并以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依托遵化、滦南、玉田救灾库(市级分库)和县(市、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了辐射全市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此同时,我们吸取历史教训,将唐山地震纪念馆和地震遗址开辟为综合减灾培训教育基地,将滦南英才学校和迁安市第三福利院(沙河峪镇)作为防灾减灾演练教育基地,构建起“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平台,推进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村镇。为提升救灾应急反应能力,我们还在各县(市、区)配齐配强县、乡(镇)、村三级自然灾害信息员,每年培训3000多人,建立起一支作风硬、业务精的基层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从机制、体系到人员全动员,确保一旦灾害发生反应快、派得出、用得上、救助好。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救助管理站依法行政频遇瓶颈 专家呼吁将救助管理立法
·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见闻
·安徽省救助管理站明年县级全覆盖
·拉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救助管理运行机制
·全国救助管理站站长交流会召开
·西安救助管理站:只要有需要 我们就会救助

·西安救助管理站:只要有需要 我们就会救助
·济南将17万困难群众纳入阳光民生救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