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bak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须以市场化为方向

2013-05-09 16:24:2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方新闻网 

    后知后觉的中国城市居民,终于在最近几年纷纷意识到了城市水危机的存在。当然,这种危机意识还不曾反映在短缺层面,而仅仅是体现在对质量的担忧上。今年年初,嘉兴“死猪事件”让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居民顿时陷入了恐慌,对于跨省流域的水资源治理问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上游破坏,下游遭灾,类似的事情在工业化横扫全球的今天屡见不鲜,如何协调统筹来应对这一危机,势必成为全体社会所共同关心的议题。

    根据《新世纪周刊》的报道,针对流经安徽、浙江的新安江水域保护问题,两省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已于2012年开始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眼下,被称为“新安江模式”的生态补偿试点已经度过了第一年。对于这样的“破冰之旅”,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人士当然有理由感到兴奋,以至于新安江流域的协同治理才刚刚开始一年,官方就有点迫不及待地为其冠上了“新安江模式”的名称。很显然,这样的急躁举动只能折射出问题的紧迫程度,却无法体现出探索的成功与否。

    在考察“新安江模式”之前,或许先应该对很多人并不熟悉的“生态补偿”做一个知识普及。简而言之,河流的上游居民守着青山绿水,为了保护环境而拒绝了污染项目的入驻,那么下游享受环境收益的居民,就有必要向上游居民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金。从经济学的角度切入,上游居民的行为将对下游人口产生外部效应,如果是植树造林,那么这种外部效应将以正面的方式抵达下游,如果是污染排放,则将以负面的方式到达下游。在中国,类似的水资源保护产生的生态补偿问题遍及全国,如何尽快探索出生态补偿的机制,已经显得非常急切。

    作为全中国第一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体现出浓烈的行政主导色彩。协议肇始于浙江省的提议,而在财政、环保两部的主导下,浙皖两省约定:从2012到2014年三年间,中央划拨3亿给安徽省,安徽省自备1亿;而浙江安徽两省之间则实施“对赌”协议,即水质合格浙江省向安徽省每年支付1亿,水质不合格,则由安徽省向浙江省支付1亿。协议实施第一年,局面显然是双赢的,为此,浙江省首次向安徽省支付了1亿元。

    然而,第一年的平稳度过却无法遮掩问题的严峻性。实际上,浙皖两省之间的补偿方案主要是基于行政协商,并未考量实际的生态收支。以安徽省为例,为了做好生态建设,新安江源头的黄山市甚至成为安徽首个不考核GDP的市份,而安徽省先后投入的保护费用超过了20亿,这还不包括对当地居民的收入影响。而具体到补偿,不要说补偿的标准如何确定,补偿的主体也还是存在于省级政府之间,距离直接的惠民还很远。

    行政主导的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种种“不公平”现象是必然的,因为这其中的博弈是封闭的,是基于行政权力进行的。理想的生态补偿机制,一定是以市场导向为主,由市场交易的方式来实现补偿上的公平。当然,市场导向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建立之前,必须要满足产权清晰、产权能够自由交易以及交易费用较低三个条件。对照上述三个条件,目前符合要求的河流流域几乎不存在,且不论交易市场和平台的建立,最基本的产权确定工作都是一大考验。因此,眼下由行政力量来主导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既是一种务实之举,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不过,行政主导的生态补偿终究不能持续太久,一旦人为压低补偿费用,上游地区的政府和居民都将产生怨言。久而久之,上游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将会促使更多的破坏性行动出现,届时,这些行动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便可以被当地政府暂时阻止,但也会因为增加了当地政府的执法成本,而导致压力阀的失控。由此可见,对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任重道远,新安江流域的探索样本作为一个不错的开端应当好好保护,而从行政主导走向市场主导,则必须成为未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性原则。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加快生态补偿立法,避免“保生态饿肚子”
·应重视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生态补偿机制扩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标准
·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制度设计
·生态补偿机制要为农牧民后续生存发展考虑
·加快生态补偿立法,避免“保生态饿肚子”

·加快生态补偿立法,避免“保生态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