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民,生前是商洛市洛南县景村派出所的民警。2012年4月27日,为防止伤及群众,他在控制一名持斧拿叉行凶的精神病人的过程中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身负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近日,李安民被追记个人一等功,批准为烈士。中共陕西省委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省委政法委号召全省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向李安民学习。
英勇无畏斗“武疯子”
2012年4月27日上午,洛南县柏峪寺镇东高村精神病患者王某病情发作,手持凶器在村中乱窜,随时可能伤及周围群众,村民十分恐慌。景村派出所接警后迅速赶赴事发地。赶到现场后发现,王某一手持铁叉,一手持斧头,腰间插着两把菜刀,精神异常亢奋,对周围群众漫骂,随时可能伤及无辜。
情况非常危急,李安民等民警迅速疏散围观群众,用防暴钢叉与王某周旋,将其慢慢逼回自家堂屋。为防王某冲出伤人,民警一直守侯在屋外,耐心劝说,让其慢慢平静下来。然而到10时30分,王某突然狂躁起来,猛然冲出房屋,用铁叉刺向民警。危急关头,李安民高喊“赶快让开”,冲上前去,一把抓住王某刺来的铁叉,并横身挡在小屋门口不让王某窜出伤人。被激怒的王某另一只手忽然从身后挥起斧头,猛力砍在了李安民的头部,李安民当场倒地。待其他民警及镇村干部将李安民救出时,他已经伤重不醒,虽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于2012年5月28日不幸殉职。
景村派出所所长何书鹏介绍,李安民从警十年,面对危险,挺身而出,成功处置了6起精神病人闹事事件,有力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在李安民的追悼会上,三要镇罗村70多岁的陈大爷专程赶来参加。老人介绍,三年前,儿子陈龙山酒喝多了,骑着摩托车直接翻到路边的深沟里,人当时就休克了。接到群众报警后,李安民快速赶到现场,叫来急救车把人送到县医院,还把自己身上的钱全垫了进去。钱不够,李安民又回到所里,打了借条,凑了两万块钱送到医院,直到把人抢救过来。老人伤心地说:“安民救了我娃一条命啊!他比亲人还亲,我每年的清明节都要给他烧纸”。
“安民经常上门服务,尽量不让我们跑腿。”当地群众谈起李安民时这样说。李安民的同事介绍说:“安民有个习惯,每次早上去片区时,都要到户籍室问户籍民警‘有没有群众的身份证、户口本捎过去’,总是说‘片区的群众来所里办事,近的20多公里,远的40公里,我顺路捎过去,他们少跑点儿路’”。
据介绍,在景村派出所一年半,李安民曾经为偏远山区群众上门办证500多个,为群众办好事200余件,参与矛盾化解500余起,没有一起群众不满意的投诉。
执法多年无一错案和违法违纪办案
李安民在三要派出所工作了8年,期间内勤外勤一肩挑,当时正值农村户口城镇化管理和二代身份证换发,他和其他民警一同走村入户,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录入辖区内农民户口,完成了全镇3.4万人的信息录入工作,办理二代身份证2.8万人。
“我们都叫他‘校园保护神’。”在三要中学采访,多名师生告诉记者。2009年3月,三要中学发生多起社会青年抢劫学生案件,社会影响十分恶劣。李安民经过摸排走访,多方调查,先后锁定四个犯罪团伙,最终将其全部抓获。他到景村派出所工作后,所包的片区庙坪中学,也发生了多起社会无业人员勒索学生事件,他主动请战,与县刑警大队深入庙坪村,经过走访群众和师生,终于抓获了两个敲诈团伙。
洛南县公安局民警介绍,10年来,李安民主办治安案件283起,主办、协办刑事案件109起,抓获各类逃犯22名,无一起错案和违法违纪办案。李安民也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警务室民警、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
吃群众一顿饭觉着“脸红”
李安民家庭生活压力很大。父母常年患病,妻子没有工作,孩子年幼,全靠他每月3000余元的收入生活,还要供在上大学的侄女的学费。李安民结婚10年,租房住了8年,直到2011年贷款才在县城买了一套房。
尽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李安民绝不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谋丁点私利。2011年11月9日,景村镇韩湾村村民何花娥到西安做伤情鉴定,李安民陪同前往。看到民警跑前跑后照顾自己,何花娥过意不去,请他吃饭。农村人的诚意是推不掉的。走进饭店,李安民悄悄来到结账处,压了300元钱,提前结账。让何花娥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辖区群众井霞霞介绍,2011年,她因外出打工急着走,找到李安民想尽快换二代身份证。李安民不仅帮助她补办好村上手续,又再跑县公安局,一个星期就办好了并亲自送上门。井霞霞的家人非常感动,跑到小卖部买了两包烟硬塞给李安民。结果李安民拿着烟到小卖部退掉,将钱又还给了井家人。
“安民生前经常说,乡亲们不富裕,抽他们一根烟,吃他们一顿饭,‘脸红’。”李安民的同事张鼎说。(记者黄立新 刘涛 实习记者温超 通讯员唐新虎)
·陕西汉阴:“四个环节”确保“如实立案”
·陕西通报分析审判运行态势
·陕西西安武警捡拾50万元首饰物归原主
·陕西:西安的哥和武警干部拾金不昧
·陕西公安机关打响“秦安”专项行动
·陕西商南:空巢老人等农村群众不再“担惊受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