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近期正在审议《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近日,西安市法学会和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联合举办法学研究学术沙龙,探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其中,人文资源保护被众多专家视为条例草案的亮点。
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海怡表示,条例草案主动将人文资源保护的内容加进来,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秦岭除了保持自然界中生态多样性以外,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人文资源的保护。
“事实上,秦岭中的人及文化都是这个环境中不可割裂的活态部分。”赵海怡说,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划定一片环境保护区,就要迁走这里的原住民,拆掉这里的房屋。其实这是砍杀环境中的活态部分,留下一个僵化的自然环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是最好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田义文指出,对原住民利益的保护,九寨沟就做得很好。据了解,当地政府通过实施景区居民培训、景区居民就业优先、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社区居民生活保障金等措施保障当地原住民的利益。现在九寨沟90%以上的原住民都转行从事景区环卫工、巡山员、导游及护山卫士工作,已成为了保护九寨沟的一大生力军,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以上。
田义文强调,秦岭的开发一定要保护原住民的利益,如果原住民不迁移,还要考虑利益如何分享的问题。
沙龙上,一些专家学者就文物保护、宗教管理、隐士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希望立法时能明确这些内容,增加制度的刚性内容。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高岭表示,此次在学术沙龙中听到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中肯的意见,法工委会在整理这些意见的基础上对条例草案进行修改。
据西安市法学会会长赵夏介绍,法学研究学术沙龙从2010年5月启动,目前已经举办了九届,每次选择一个时期政府关注、社会关切、人民关心的社会、民生焦点领域的立法、执法、司法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确定讨论主题。(记者 台建林 通讯员 徐静)
·河南省焦南监狱环保志愿者在行动
·严查涉湖违法排污行为武汉开出最大环保罚单
·环保部将对钨钼企业开展环保核查
·广东:“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将实施
·被抽过筋的环保法在现实中硬气不起来
·环保事件处置不容“习惯性滞后”
·环保事件处置不容“习惯性滞后”
·公众参与环保维权尚需机制保障
·公共环保事件处置不容“习惯性滞后”
·三部门拟出台措施加强海洋环保监管
·贵阳市公安局生态分局破首起“环保案”
·环保执法“硬起来”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