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山东

山东高院首批“第一书记”帮包工作速写

2013-05-08 11:25:4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法院网 

为了脚下这片热土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批“第一书记”帮包工作速写

四月的春天,阳光明媚。在惠民县辛店镇邢家村自产棉女工被生产合作社里,几位大嫂正在飞针走线,缝制棉被。听说“第一书记”郭毅一年的任期已到,就要回单位了,她们朴实真切的话语里充满了不舍: “真舍不得郭书记走哩!我们这个合作社就是他给我们建起来的,让我们有了个挣钱的门道。他还给我们村里修了路,办了好多大好事呢!”

“老郭,常回来看看!”辛店镇刘集办事处主任胡广健是个敦厚的汉子,他紧紧握住郭毅的手,两个男人的眼眶都湿润了。为了修路的事,郭毅光往胡广健那儿就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他被郭毅的执着感动了,主动帮郭毅一起跑一起协调,“修路”让两人成了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从去年4月15日正式到村里任职,到今年4月19日结束任期返回,虽然只是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是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批五名“第一书记”和五个帮包村的村民们结下了亲人一般的深厚情谊。为了让这片土地获得丰收,为了让村里的乡亲们日子过得舒心,他们用满腔热情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田间地头,家家户户都留下了他们坚实的足迹和亲切的话语。

走遍家家户户,倾听百姓心声

向贫困农村派驻“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山东高院首批驻村“第一书记”一行五人,他们是郭毅、赵树文、任培良、张汉利、郑元文,来自于山东高院不同的部门。2012年4月15日他们来到村里,乡亲们的热情和朴实让他们终生难忘。当时有三个村没有办公场所,几个村的书记和主任便以个人的名义向信用社贷款,租下了一户村民为儿子结婚置办的新房,作为“第一书记”们住宿办公的地方。“第一书记”们决心要以更大的努力回报乡亲们。

到村以后,为了尽快吃透情况,他们立即走街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村情民意。他们白天深入到田间地头,晚上走家串户坐炕头,和小队长一起给西瓜授粉,给五保户打扫卫生,帮老大娘哄孩子,与老大爷拉呱儿聊天。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接触村民,访党员、问群众,做到调研与学习相结合,走访村民和走访干部相结合,调查摸底与解决困难相结合,将走访的工作做到位,将调研的工作做足,切实弄清楚群众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搞明白村民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他们很快便和乡亲们打成了一片。

抓班子强素质 当好群众“领头羊”

“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帮包工作的重要使命。“第一书记”们深知,扶贫工作的真谛,是帮办不包办,造血而非输血,仅靠外界财力输入而带来的脱贫是不可能持久的。对于一个落后村而言,更重要的是帮助其建成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培养一个能力强的带头人,这才是村庄建设发展的长久之计。

为此,“第一书记”们从进村伊始,即着手帮助各村支部建立健全开展组织活动的各项制度。他们利用每月5号的民主议政日活动,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找准突破口,共同商讨村庄发展规划。目前,各村都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三年帮包期间的致富发展规划,有的村还提出了更为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

去年夏末,为进一步加强各村班子建设,帮助村庄带头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五位“第一书记”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分别赴潍坊高密和威海荣成农村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短暂的参观,给书记们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张铎村书记薛子喜感慨地说:“以前光知道自己落后,但却不知道该咋努力。出来看到人家外地村庄脱贫致富的经验,才明白了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落后啦。咱们穷不是穷在没钱上,是穷在脑袋里啊。”

一年来,第一书记们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和各办事处总支,为村党组织和村委的长远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各1名。

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带群众走上小康路

郑元文深入张铎村不久发现,合作社的大棚西瓜丰收在即,但社员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销售成了大难题。在山东高院“第一书记”帮包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下,他带领社员们通过网上销售、上门推销、朋友推介等方式,多渠道拓展销售领域,其中一次销售就达20000公斤,成功地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调研走访中“第一书记”们了解到,群众一个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把村里的路修好,改变出行环境。因为村里没有收入,这五个村多少年来出村进村一条泥洼路,阻碍了老百姓致富的门路,制约了村里发展的程度。

“要致富,先修路”。“第一书记”们结合惠民县公路网化要求,协调落实省交通厅扶贫资金,派出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资金58万元,按照惠民县的统一部署,于2012年10月份为五个村修路11公里,建成了标准的村内生活路、生产路和发展路。“第一书记”驻村半年不到,困扰群众多年的出村难、行路难问题彻底解决,村里群众欢天喜地。大家伙儿说,路通了,心里也敞亮了,“第一书记”带领大家走上了奔小康的“快速路”。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村里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他们想方设法帮助村里发展项目。赵树文利用西肖营村盛产优良西瓜蔬菜,村内又有较为宽敞的集体闲置土地,建成了西肖瓜菜批发市场,硬化了场地,安置了一台50吨的地磅,既方便了本村村民销售应时瓜菜的需要,也聚集了周边各村的瓜菜资源,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初级瓜菜市场,村集体即可每年从市场管理服务费用中得到稳定的收入。邢家村及周边村均出产“鲁棉研24号”优质良种棉花,以前籽棉采摘后村民只是坐等小贩上门收购,种棉收入相当微薄。而当今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上又非常需要真正的纯棉制品。于是,郭毅与邢家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带领村民开发了纯棉手工被的制作销售的特色农产品生产项目,并成立了“邢家村自产棉女工被生产合作社”,帮助村集体和村民建立起一项长期、稳定,风险小、回报高的致富渠道。仅2013年春节之前的两个多月里,即生产销售纯棉被褥500多床,产值90000余元。

目前,山东高院所帮扶的五个村都建起了办公院落,配齐了办公设施,修建了健身活动场所,配置了健身器材,党员们有了组织活动场所,村民们找到了休闲娱乐的去处。“第一书记”还组织五个村的部分学生代表到济南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到山东高院实地开展法制教育……短短一年的时间,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成了让四里八乡羡慕的先进村。

我们不是单打独斗 单位就是坚强后盾

对于省委部署开展的向贫困农村派驻“第一书记”工作,作为派出单位的山东高院高度重视,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三名副院长和政治部主任为副组长,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第一书记”帮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主要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有关事项落实等工作;下设项目管理组,主要负责与省行业扶贫单位联系,提出资金、项目、物质等方面帮扶的意见,并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等进行监管。去年,山东高院在自身财政状况吃紧,缺乏财政预算支持的情况下,多方筹措帮扶资金100万元,现已全部投入使用。其中,用于支付各村修路补助金58万元,用于村庄修桥、路基修筑及村内其他工程基础建设42万元。另外,为确保帮包工作顺利开展,院机关还为“第一书记”配备了自行车,拨付了每人一万元的办公经费,并配备了电脑和无线网卡。

为明确帮扶工作任务和方向,山东高院党组和院领导多次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情况的汇报,院党组会也多次对帮包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作出部署。2012年5月,山东高院原院长周玉华同志亲自带队,赴帮扶各村调研走访,实地考察研究帮扶问题。今年以来,白泉民院长多次过问“第一书记”工作的进展情况,要求机关各部门要关心、支持第一书记的工作,当好后盾。帮包工作开展至今,山东高院先后有九位院级领导到帮包村调研指导工作。“第一书记”们深有感触地说,一年的帮包工作,不是驻村干部的孤军奋战,而是山东高院全体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奋斗。

匆匆此去惠民行,不辞今生惠民情

一年时间匆匆过去。回首走过的三百六十多个日夜,山东高院五位“第一书记”感慨万千。看着村里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有了收入的村民们脸上开心的笑容、健身广场上老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心里倍感欣慰与自豪。

然而,成绩的背后总是伴随着诸多的艰辛。

郑元文妻子默默地承担着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重担,甚至在刚做完手术需要静养的情况下,独自带着幼小的女儿到医院缝合伤口。任培良将照顾两个上高中的双胞胎女儿的重担留给了妻子。

大家为群众付出了真情和汗水,也从群众那里得到了力量、信任和拥护。

张汉利说: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已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的真实生活现状,情感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我将会永远记住这片土地,永远记住这里的父老乡亲!

郭毅回忆一年来的激情岁月,思绪万千,连夜赋诗《惠民行——离第一书记任感怀》,抒发自己的感受。其中一句:“匆匆此去惠民行,不辞今生惠民情”,道出了首批“第一书记”们共同的心声。

山东高院领导在现场察看了五个“帮包村”的巨大变化后,对首批“第一书记”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称赞首批“第一书记”在任务重、条件差、压力大的情况下,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克服诸多困难,圆满完成了帮扶任务,体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肖春燕)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