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记太仓市浏河镇司法所所长闵玉琴

2013-05-08 10:49:0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苏法制报 

调解室里当家人

——记太仓市浏河镇司法所所长闵玉琴

[人物档案]闵玉琴,女,中共党员,现任太仓市浏河镇司法所所长。1985年4月从事司法行政工作以来,独创人民调解“五心”工作法,在辖区创建“闵阿姨调解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省“杰出人民调解员”、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人民调解工作防激化先进个人、法制宣传先进个人,苏州市十佳司法干部、“十佳”公务员。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在太仓市浏河镇,说起司法所长闵玉琴,当地人都亲切地唤她“老舅妈”。对于民间封给她的称呼,闵玉琴有自己独特的注释。

1985年4月,闵玉琴走上司法调解战线。担任司法所长近20年,在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她带着热心、爱心、公心、细心和耐心,以“五心换民心”,全力打造“闵阿姨调解工作室”的闪亮名片,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件,成功率100%,催生了一个个和谐动人的故事。

真诚沟通化干戈

2007年6月26日,闵玉琴接到一个电话:“闵所长,昨天沈青收完小麦,就把这4亩地交给我了,我们双方很满意,太谢谢你了。”打电话来的是原苏张村八组村民肖祥。事情的经过还得从17年前说起。

沈青于1996年举家将户口由外地迁到浏河镇原苏张村十组,村里将八组4亩责任田分给其耕种,1998年经太仓市政府确权发证。2007年农业费税改革后,原苏张村八组村民认为沈青在十组,到八组分地侵占了八组利益,八组村民多次找沈青协商、到政府上访索要土地,但沈青以该土地是依法取得为由,拒绝归还。为赶在收麦前拿到沈青的土地,2007年5月8日,八组村民情绪激动地来到村委,要求强行收回土地。沈青儿子知情后觉得当地人欺人太甚,遂召集一百多个外地人扬言用武力制服,这激起了村民的怒火,械斗一触即发。

案情就是命令。闵玉琴急忙赶到村委,挺身冲入情绪激愤的人群中,然而劝解声却淹没在一片叫骂声中。为尽快平息事端,她一面用话筒耐心说服疏散围观人群,一面让村干部与村民代表交流,事态得到了控制。闵玉琴趁热打铁,并与村负责人分头做村民和沈青父子的思想工作。

“你到太仓十多年了,我们早把你当太仓人了,无论当地人、外地人,都要做个守法的人。你十组的人占八组地是不合规定,你所谓‘依法’取得的土地是有原因的,现在八组要回土地是合法的,希望你能理解。

当然,对你的损失我们也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一番合情合理、苦口婆心的话说得沈青父子低下了头。随后她又与村委会、村民代表协商,希望他们站在沈家的角度换位思考作出让步。经过一天的辛勤努力,达成协议:沈青同意交出土地证并归还土地;村委每年补偿沈青4亩地租金3200元至土地证年限到期为止。一场由土地纠纷积怨的群殴事件圆满解决。

“老舅妈闵玉琴办事公道,调解时理拉得清、事看得透、话说得明,让人信服。”浏河镇老百姓如此评价。闵玉琴担任司法所长后,针对农村矛盾呈现多样性、突发性等特点,她足迹遍及全镇每个角落,靠着自己娴熟的调解技巧和经验,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群众200多人次,调解打架斗殴、邻里不和、田土纷争、债务纠纷等矛盾100余件,全镇没有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真情唤得浪子归

“我忘不了闵所长对我的帮助,让我成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不是她真情相助,说不定我又进去了。”河北社区的刑释解教人员陈平说。

对刑释解教人员不能撒手不管。2012年7月,陈平从“里面”刑满释放回来时心灰意冷,妻子与其离婚。违法的事不干了,但思想还没转变,无奈之下他来到司法所求救,言语间流露出“回来无依无靠流落街头,倒不如惹点事再回监狱吃住不愁”的想法。闵玉琴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她主动与其促膝交谈4次,了解到他内心也想改邪归正,但身无分文买不起房子,想找工作,没有门路;想做生意,没有本钱。“只要你遵纪守法正经干,你的困难我解决。”闵玉琴表态。

用真情传递希望。为妥善安置陈平,让他有房住、有事做、有饭吃,闵玉琴立即向镇领导汇报,并多方求援协调安置。由建管所出资6000元将四棉厂两间旧宿舍整修一新给其居住,镇自来水公司免去3000元费用为其单独安装自来水,司法所发给他500元临时救济金,居委会搬来了床和衣柜,闵玉琴从自家拿来了新棉被。同时,她又帮陈平联系了月收入2000多元的稳定工作。一年后,陈平找到如意伴侣,踏进婚姻殿堂,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多年来,闵玉琴随身一直带着刑释解教人员回访记录等相关资料,被誉为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活字典”。她坚持真情工作法,与刑释解教人员交朋友,用爱心和真情照亮了他们的“回家”之路。不少刑释解教人员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悔过自新,有的破镜重圆,夫妻和好;有的敬老爱幼,家庭和睦;有的走上了科技致富道路。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该镇接受矫正对象121人,按期解矫102人,无一人重新犯罪。

真心调解续亲情

2013年4月27日,梅招财的养子梅新一家来到浏河镇司法所,把绣着“热情为民,共创和谐”的锦旗送到闵玉琴手中。

浏南村76岁的梅招财,丧失劳动能力并患糖尿病,靠村里救济和捡破烂维持生计。一次听说三十年前的养子梅新现在上海宝山区罗泾镇,家境富裕。于是就到罗泾镇,几经周折找到了梅新,却进不了其子家门。

“儿子再不养老子,我就死在这里。”在浏河镇司法所,找子无门的梅招财躺倒在地说。“大爷,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慢慢讲,侄女我来帮您。”闵玉琴快步向前扶起老人,一声“侄女”使老人热泪盈眶。

安抚老人后,闵玉琴第二天与梅招财一起赶到罗泾镇司法所说明来意,在镇司法所的帮助下,见到了梅新的妻子,她称丈夫出差,等三个星期后才回家。闵玉琴一边安抚老人,一边向梅新妻子讲明赡养老人是法律的义务。凭着跑断腿、磨破嘴、三番五次上门调解的韧劲,一个月后,梅新夫妇共同来到浏河镇司法所。然而在调解过程中,梅新心感憋屈,以其父只领养自己几年,没完全尽到抚养义务为由拒绝赡养。闵玉琴耐心劝解,一起帮助梅新回忆养父与其相依为命的艰辛和充满父爱的生活经历,并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养父的呵护,未必有你的今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

一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的开导,说得梅新深深自责和愧疚,他眼含热泪心悦诚服地说:“真的对不起闵阿姨,您别再讲了,我一定赡养!”梅招财听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经常处于纠纷漩涡中的闵玉琴说:“只要我们在民事调解中秉公办事,就不怕群众听不进;只要一碗水端平,就不怕群众不服气;只要尽心尽力,就不怕事情办不成。”

“为了一个社会和谐的梦想,我们在调解室随时整装待发。”闵玉琴坚定地说。这是稳定人心、构建社会和谐梦的“调解工作室”。2012年初,太仓司法局发挥闵玉琴的“名人效应”,命名“闵阿姨调解工作室”,今年在全市推广组建一支“热心、爱心、公心、细心、耐心”的“五心”调解队伍。

(特约记者 袁 诚 张全连 /记者 施为飞)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