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陕西定边:让司法在基层彰显活力

2013-05-07 09:53:2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定边位于陕西省陕北地区,是陕、甘、宁、内蒙古四省(区)六县(旗)的交汇处,总面积9620平方公里,总人口33.2万。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种新的矛盾纠纷逐年增长,法院的审执任务日益繁重,人民法院的公信力也受到严峻的考验。针对这一情况,陕西省定边县人民法院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及时改变作风、调整思路,开展巡回办案,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连续两年被省高院评为“审判先进集体”,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安东在该院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

民庭法官下基层巡回办案,就地化解矛盾。

以人为本,推行司法便民利民新举措

2012年8月21日,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姬塬镇张涝湾村的村委会大院挤满了前来旁听的群众,叔侄因家庭矛盾导致相互厮打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正在这里公开审理。近三十年的矛盾,两个家庭两代人的恩怨,庭审中双方当事人一一诉说着。

这个案件事实清楚,如调解不成完全可以当庭宣判,办案法官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如简单地以案定案只会是案结而事不了,双方埋藏在内心的积怨和三十年的矛盾不但不能消除,反而会进一步加深。

庭审后办案法官和被邀请来旁听的乡村领导及双方的亲朋好友共同座谈,与大家认真分析,制定方案,从兄弟两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寻找突破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整天的努力,双方的思想终于发生了变化,对立了三十年的两兄弟终于握手言和,叔侄之间的纠纷调解结案并当庭兑现赔偿款。

这是定边县法院采取巡回办案、依靠当地组织和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各类案件大幅增长,人民法院的审判任务日益繁重,法院的公信力却受到公众质疑,这一问题引起了定边法院院长杨文清的思考。他通过召开座谈、走访群众、回访当事人等多种形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当地广大群众法律意识的淡薄、矛盾纠纷的不断增加,与法院“坐堂式”的问案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导致了广大群众对法院的不了解、不支持、不满意。

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呢?院党组及时作出决定,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解决人民群众的纠纷。

为此,该院及时确立了“打开院门走出去,携卷下乡化矛盾”的工作思路。党组成员以身作则,率先携卷下乡。一件件矛盾纠纷就地得到化解,一声声感谢是老百姓对法官发自内心的感谢,一面面锦旗是人民群众对法官最大的认可。群众的满意,社会的赞誉,触动着定边法院每个干警的心,他们的思想认识逐渐发生了变化,由强迫性走下去变为自觉性走下去,将下乡办案的苦差事,变成一种上门化解纠纷的工作乐趣,并渐渐形成一种习惯,定格成为一种特点。

2012年,该院根据上级法院的《关于贯彻执行便民诉讼措施及巡回办案实施意见》要求,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明确巡回审理,重新量化指标,使巡回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要求各业务庭逐月向审判管理办公室汇报巡回办案情况,审管办汇总后按月通报,同时要求审管办及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各庭报表情况不定期进行抽查和回访当事人,检查巡回审理活动落实情况。

2012年采取巡回审判结案985件,占总结案数的30%,通过巡回审理案件,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搞好了干群关系,改变了法官工作作风,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使广大群众方便诉讼,该院将原来单纯审查立案的立案大厅改造成一个立案、收费、诉讼引导、院长接待、信访、判后答疑等一应俱全的多功能大厅。

定边法院的立案大厅不仅仅是一个立案的场所,还是一个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和纠纷分流平台。5个人民法庭在辖区内共设立30个诉讼联系点,由专人负责接待。2012年底,在每个村委(社区)设立法官工作室,设置公告栏和便民联系信箱,同时公布联系法官的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与当地确定的联络员共同开展化解矛盾纠纷、法制宣传和培训咨询等工作,力求让老百姓之间纠纷不出村便得到及时化解。

为困难群体发放执行救助金。

“借力”调解,力求“案结事了人和”

刘某与张某同住定边镇某小区,刘某住5号楼501室,张某住5号楼401室,两家上下相邻。2011年2月16日晚11时,张某发现家中房顶漏水,检查后发现水是从刘某家中流出的,张某随即向该小区物业公司报了情况,直到当晚12时左右,物业公司才联系到刘某的亲戚,打开房门后发现,安装在刘某家中5号楼共用的暖气排气阀门坏损漏水,物业公司立即更换了坏损的排气阀门。张某家中的房顶、墙壁及家具等因水浸泡受了一定损失,便与刘某、物业公司协商赔偿,但刘某和物业公司相互推逶,拒不赔偿,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某和物业公司赔偿损失。案件受理后,在庭前调解未果的情况下,法官决定开庭审理。庭审后,法官主动邀请原被告的亲朋好友,做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促使双方相互谅解并达成一致协议,使案件调解结案。这是定边法院借助外力,成功化解了一大批纠纷的一个缩影。

该院在工作转型的具体实践中克服就案办案的思想,注重着眼大局、司法为民的理念,向民众播撒法律精神。这些集中体现在他们对案件调处的全过程。

该院本着“能调则调、当判则判、判后释明、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商事工作原则,探索建立了“调解全程化、方法人性化、主体多元化”诉讼调解模式,大胆采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拉家常”、“摆问题”、“打比方”等方法处理矛盾纠纷。在调解过程中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基层调解员的调解作用,并协调、动员和吸收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具体的矛盾纠纷的化解中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工作目标,使该院民商事案件的调撤率逐年上升。

以去年为例,该院共受理各类民商事案件2640件,审结2625件,结案率为99.4%,其中判决429件,调撤2185件,其他方式结8件,调解率为83.2%,有效地化解了大量的民事纠纷,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民事调解为基础,充分发挥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作用,拓展调解的范围,积极探索刑事协商、行政协调、执行和解的新机制、新方法、新措施,全面提高法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是定边法院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2012年刑事自诉案件13件,调解13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民事赔偿部分全部调解;行政案件,有22件通过协调的办法,促使官民双方的矛盾化解,以原告撤诉而结案的占总结案件的73.3%;执行案件有277件通过协商的办法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占结案数的66.1%。

陕西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安东在定边法院调研。

公开、公正,彰显司法公信

去年11月27日上午,当刘某从执行法官手中接过2.3万元司法救助款时,竟放声大哭了起来。很久很久,他才说:“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整整三年了,我以为案子会不了了之,可是,今天你们却把钱送到我家里了,让我全家有了盼头,我代表全家谢谢你们了。”这是定边县法院召开“司法救助集中兑现大会”上所发生的一幕。

刘某的丈夫因一起车祸身体受到伤害,肇事司机在这次车祸中同时受伤,致使刘某丈夫的医疗等费用不能得到足额赔偿。该案经法院判决后,终因被告方经济困难而无法兑现,而刘某家境本来就贫困,加上丈夫受伤后无法劳动生产,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刘某一人艰难维持着,为此,该院将刘某确定为司法救助的对象。

近年来,定边县法院经多方努力,为100个特困群体进行了司法救助,在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问题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执行难问题。在救助的过程中全面推行“阳光操作”,他们在实地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有救助对象进行公示,并邀请廉政监督员和新闻媒体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个救助对象符合法定条件,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只有自觉把民意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第一工作要务,积极畅通渠道,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才能提升司法审判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众满意度”。成为定边县法院各项工作的一个出发点。

2012年,定边县法院为了全面提高公信力,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定期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近法院,了解法院,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全方位实行“阳光审判”,全年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调解案件1021件,发放征求意见表2800份,充分征求广大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听取他们对案件审理及处理的意见或建议。坚持法律文书上网,扩大人民群众监督范围。主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坚持回访走访制度。全年院领导带头召开座谈会11次,回访当事人302人次,走访群众2000人次,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所反映的问题与建议加以整理归纳后及时予以反馈,从而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好评。

在一次人大代表评议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跃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从事政法工作近二十年,深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尤其是法院工作面临着案多人少,待遇低、任务重等诸多困难,然而定边县法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全方位实行‘阳光审判’,为全县依法行政带了一个好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为定边县法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支队伍感到骄傲和自豪。”

(记者 朱云峰 /通讯员 胡世君)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