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内蒙古

“三所联调”:边疆牧区化解矛盾新法宝

2013-05-07 17:16: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 

    2013年春季,正值谷雨时节,锡林郭勒盟贺斯格乌拉牧场浩雅日宝格达分场牧民孟克巴图与兄弟孟克朝鲁,因父母遗留财产分配问题引发争执险些动起拳头。

    老大态度强硬,“寸草不让,不怕官司”;老二则直言叫嚣:“用法办不了的事,就用武力解决”,两兄弟大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气势。

    就在手足亲情“角力”的时刻,锡林郭勒盟边防支队创立的“三所联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解开了孟克巴图和孟克朝鲁兄弟间的疙瘩。

    “三所”指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和司法所,“三所联调”谋求建立一种“一站式”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在讲信修睦中案结事了,在握手言和中止讼息争。

    矛盾纠纷频发催生牧区管理创新

    近年来,随着边疆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征地补偿、草场划分、资源归属、生活保障、环境污染和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07年,锡盟边防支队辖区发生各类矛盾纠纷45起,2011年上升到223起,2012年则迅速增加到459起。

    在矛盾纠纷频发的状况下,锡盟边防支队党委审时度势,多次下派矛盾纠纷专题调研组,走访草原监理、司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商对策,经过六年的摸索,成功总结了以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司法所为主体的“三所联调”边境社区管理体制,一举扭转了边境牧区矛盾纠纷处理难、难处理的尴尬局面。

    “三所联调”凸显了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使矛盾纠纷从“刚性”向“柔性”、从“强制”向“感化”、从“堵截”向“疏解”转变,这样的调解方式牧民喜欢,也乐于接受,被形象地称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灵丹妙药”。

    “三所联调”让群众权益获保障

    2011年4月12日,锡林郭勒盟额仁淖尔边防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辖区吉呼朗图嘎查原本关系很好的两家牧民王正达、格都因草场归属问题引发争执,两家由此种下十几年的怨结。几年来,当地苏木、嘎查多次进行调解,一直未解决。

    边防派出所民警先后找到10余位前任嘎查领导和周边牧户调查了解,搜集了大量历史资料。在征求了当事人意见和建议后,由边防派出所、草原监理所和司法所三家单位联合调解。2011年4月25日,经过三部门工作人员对存在纠纷的草场地界进行重新丈量划界后,长达11年的草场纠纷被成功化解,昔日“冤家”终于握手言欢。

    2008年7月,锡盟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巴彦芒来嘎查群众裴全贵因承包的草场被芒来公司占用而未予补偿,多次到锡盟、自治区乃至北京上访。驻地达日罕乌拉边防派出所正式接管此案后,运用“三所联调”,在旗政府、公安局、边防大队、交通局、畜牧局、林业公安、法院、检察院、国土局、草原监理站等10余家单位的联合调解下,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做出了让步,最终促成企业对裴某206万元的补偿,彻底化解了这起长达15年的上访案。

    具不完全统计,锡盟边防支队“三所联调”机制运行以来,诉讼案件明显下降。6年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62件,防止“民转刑”案件77起、越级上访13起、群体性事件38起,调处成功率达97%以上。

    探索维护边境牧区管理新途径

    随着边疆牧区管理工作的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新的矛盾纠纷、治安热点、隐患苗头等的衍生,锡盟边防支队在不断推广完善“三所联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延伸推广了“三所一厅”、“边防+N”大调解模式,发动群众,拓宽多层次调处队伍范围,构建起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实现了矛盾纠纷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隐患苗头联控,社会管理联抓的良好局面。

    正如“三所联调”的首创者———锡林郭勒盟边防支队支队长刘宝河所说:“三所联调”是开展爱民固边战略、做好群众工作、服务保障民生的有效载体,更是维护边疆牧区和谐稳定的“制胜法宝”。(高勇王建斌孙占英)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宿迁宿城法院:“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
·哈尔滨:千名干部下基层 化解矛盾保稳定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基层党组织要用心用劲化解矛盾纠纷
·安徽合肥经开区用调解公信化解矛盾
·河南罗山法官入户普法宣传排查纠纷化解矛盾
·公安部要求及时搜集地震灾区民意 化解矛盾纠纷

·公安部要求及时搜集地震灾区民意 化解矛盾纠纷
·山东泰安:化解矛盾定纷止争调解奏出和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