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作风问题是个老问题,许多年来,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扭转党的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工作作风问题也是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每一个时代的工作作风问题都带有时代的特色,其表现形式和社会评价都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为此,转作风就必须既要看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作风不正的种种表现形式,更要看透导致他们作风不正的思想主因和环境、机制等诱因,从根儿上落实转作风的基本要求。
培育健康的从政心态
我们之所以说工作作风问题看似小问题,实则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意思并不是说工作作风问题足以马上亡党亡国,而是说,从政治高度看,风气具有传染性,党风关乎政风,政风连着民风,党风不正,政风不清,民风必然不淳,邪气必然横行,正气必然不足,会给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带来不可预知、难以逆转的伤害。而工作作风具有传染性的内在机理则在于,工作作风从表面看是行为问题,往深里究则是心理问题,不健康、不正常的从政心态,必然会产生种种工作作风问题。我们对于发展党员、招录公务员、遴选领导干部往往都是很严格的,一般而言,我们的党员干部并非天生的工作作风不正之人,恰恰相反,他们一般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和历练,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并具有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因此,如果要挖掘不良工作作风的心理基础,必须从深层次的原因入手。这里面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党员干部对于不良工作作风的认知,如果长期得不到净化和提升,则不良工作作风必然向内浸染,内化为他们的思维习惯,进而再外化为他们的行为方式。而对党员干部进行净化和提升,就必须培育良好的从政心态。当前,在扭转工作作风问题上,人们从外在方面强调的多,从内在方面强调的少,这是存在非常重大的缺失的,实际上,内在心理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培育良好的从政心态,就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他们只是公共职位的暂时占据者,他们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都是普通群众的一员,要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从事工作,始终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负泰山地完成好工作;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不但是与党的宗旨根本相违背的,而且是与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不相匹配的;要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从不良工作作风中所获得的满足感、成就感,是一种扭曲、变形、变了味的自我实现,并不能够带来真正的幸福。积极有为,上心上劲地开展工作,在服务人民、贡献国家中获得效能感,自身也从中实现人生价值,才是最值得效法的工作方式,也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之路。我们不假设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没有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但是必须强调他们应当具有积极、平衡、协调、和谐的从政心态,这种心态,会让他们自觉远离一切与正常伦理观、审美观不相容的不良习性,这就是良好工作作风的个人德行基础。
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我们的党员干部都是处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开展工作的,政治环境的良好与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当前关于党员干部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种种认识中,人们常常进行不当归因,把所有作风问题都归之于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到位了,不良工作作风自然就迎风吹散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表达。实际上,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中并不缺乏确实想把工作做好、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作风良好、真抓实干之人,但是,在某些“干的不如看的”、“做事不如做秀”、“拼搏不如拼爹”的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中,有为未必有位,有位未必有为,想干事者未必有舞台,能干事者未必有机会,长此以往,必然伤了老实人的心,助长了取巧者的气焰,埋头苦干者出局,勤于学习者遇冷,欺上瞒下者得利,投机钻营者得势,必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为此,必须要营造“作风优良、真抓实干”的良好政治环境。
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要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邓小平同志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部的本职就是干事,不干事就不配称为干部。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出来做官的,而是出来干事的。领导职位是最宝贵的社会公共资源,让慵懒无能者、碌碌无为者占据,本身就是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共产党的干部不是为自己干事,而是为人民群众干事,如果为自己干事,不如离开工作岗位,到社会上开公司、办企业,那样或许能够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更大,而又不必受政治纪律和行政法规的约束。同时,还要营造求真务实的环境。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讲,人生有三难:实事求是难,自知之明难,淡泊名利难。实事求是之所以难,不在于难以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而在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务实、不说空话的工作作风难以得到认可与支持。为此,特别需要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摒除心浮气躁、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习气,特别要保护那些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不随波逐流,不拿原则作交易的干部,要有意识地培养开诚布公,襟怀坦荡,对同事不嫉贤妒能,对下属不欺不压的干部。
建设科学的体制机制
许多地方搞作风建设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作风建设是一回事,实际工作是另外一回事,另起炉灶搞作风建设,结果弄成了“两张皮”。实践证明,这不但在认识上是错误的,效果也不好,反对形式主义的活动自身反而也变成了形式主义。为此,需要我们跳出作风建设看作风建设,要认识到,作风建设是与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附着其上和蕴涵其中的“灵魂”,各项工作制度机制的细密化、严格化、科学化,本身就包含着改进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因此,推动建设科学的工作体制机制,是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根本途径和不二法门。
首先要建设科学的激励机制。我们搞作风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能,向社会注入充沛的正能量,而在实践中,往往把这样一个向社会注入正能量的过程搞成了向党员干部群众注入负能量的过程,通过强化种种约束机制来确保工作作风的改进。约束机制当然是必须的,但是,高度的束缚会产生逆反,如果不同时注入正能量加以平衡,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容易反弹,不可持续。为此,在转作风、抓落实的过程中,健全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让那些默默无闻地长期埋头苦干的基层一线工作者获得更多实利和关注,让那些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实绩欲望强的干部得到更多的精神褒扬,让那些上蹿下跳、影响整体工作效能和组织团结的麻烦制造者受冷落、靠边站,这样才能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和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工作局面。
其次要建设科学的反馈机制。所有的工作从决策到执行终结,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环,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就必须紧盯过程和结果,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时有监督,结果有反馈,决策而不抓落实不如不决策,落实而不反馈等于没落实。为此,要高度重视反馈机制的建设,把反馈的结果作为衡量和评价工作的最基本环节,也作为衡量和评价工作执行者的重要内容,从而让弄虚作假者、欺上瞒下者无所遁其形、无以逞其志。
总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之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并出台了以“八项规定”为代表的多项具体措施,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政治风貌为之一新,百姓民心为之一振,世人眼前为之一亮。但要看到,转作风,抓落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积弊既已年深日久,扭转决非一日之功,对此我们要有打持久战、攻坚战和围剿战的心理准备,把问题想得重些,切不可等闲视之。
□黄相怀(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