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餐时多买一两份快餐, “寄存”在店里,等流浪汉、低保户等困难人群来免费取用这份食物,这一 “待用”公益模式近日在全国各地开展红火。
那么,这种源于欧洲 “待用咖啡”模式的公益活动在中国是否会遭遇水土不服?免费的食物能否真正体现公益的初衷呢?记者日前走访了沪上两家试行 “待用”活动的店铺,发现活动实施近1个月,叫好的同时却并不叫座。
有专家指出, “待用”的模式值得肯定,但在操作细节上还有完善的空间,比如如何引入社会监督,如何加强商家的自律等。也有学者认为,“待用”活动应注意可持续性,将体现爱心的钱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去,否则易演变成一场作秀,导致慈善资源浪费。
调查
4月上旬,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其微博上发起“待用快餐”活动。之后近1个月的时间,该项公益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积极响应,上海、北京、重庆、郑州、兰州、苏州等地已有数十家餐厅加入该项活动。
记者近日分别走访了本市推出“待用快餐”的包旺锅贴梅园分店及提供 “待用咖啡”服务的浦东契咖啡馆。据了解,目前包旺锅贴梅园分店已售出十余份“待用快餐”,但无人领用;而契咖啡馆有爱心顾客购买了三十余份“待用咖啡”,已有人领用了其中的12份。
待用快餐:数十份快餐无人领用
闸北区梅园路口的包旺锅贴连锁店是在4月15日推出 “待用快餐”服务的,同时店家先行拿出15份 “待用餐”,给有紧急需要的人。据介绍,包旺锅贴连锁店目前已推出两家试点的店,另一家位于宝山区的水产西路店。之后他们还会在其他连锁店推行。
据梅园店负责人贺经理称,梅园店消费群体以周边写字楼白领为主,而因为毗邻火车站,流动人口多,顾客中也会有流浪汉、农民工的身影。所以选中这个店推行 “待用快餐”,希望起到爱心传递的效果。
店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店 “待用快餐”的价格与种类跟一般的消费完全一致,顾客购买了 “待用快餐”,收银员会用便利贴将 “待用”信息公示在店内 “待用快餐”文化墙上,便于有需求者掌握信息并提出领用。
如果有消费者提出领用,店长会根据领用者的诸如环卫工作证、伤残证、低保证等证件核实其身份,以确认其为困难群体。核实身份后,店内工作人员会在文化墙选取一份产品,餐厅再为领用者提供相应的 “待用快餐”。 “‘待用快餐’的购买者与领用者均需登记在册,同时本人签字确认,餐厅会将领用情况反馈给爱心购买人。”店员说。
店员还特别指出, “待用快餐”的领用者中不包含职业乞丐,因为职业乞丐经常来店内兑换零钱,常常一兑就是好几百块钱,因此,他们不会将 “待用快餐”发放给这部分人群。
记者在 “待用快餐”文化墙上看到,截至5月4日,除了店家的15份,该店已售出13份 “待用快餐”,但无一人领用。其中,有份 “待用快餐”是一位小朋友提供的。 “爱心无论大小,点滴即可。小朋友是位二年级小学生,在店里看到爱心宣传后,在父母的鼓励下用自己一周的零花钱买了这份 ‘待用快餐’。”店员跟记者介绍道。
不过,现场一位消费者也谈了自己的想法: “活动挺好的,但受助者还要提供低保之类的证件,可能伤及自尊,影响活动效果。”
待用咖啡:领用者多为普通居民
位于浦东图书馆一楼的契咖啡馆是本市另一家参与 “待用”爱心活动的店家。在咖啡店入口处,记者一眼就瞥见标识牌上 “提供待用咖啡”的字样,柜台前也挂着若干个 “待用咖啡”的木制标牌。记者了解到,自4月16日中午该咖啡馆在微博上宣布正式推出 “待用咖啡”后,截至5月4日,线下已售出20杯 “待用咖啡”,线上也售出12杯,并且已有12人领用消费。
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当初参与到“待用咖啡”活动是想呼吁 “随手做公益”的理念,现在咖啡馆自身每天会提供4杯 “待用咖啡”。此外,爱心人士也可以购买 “待用咖啡”,供他人免费享用。爱心人士认购了 “待用咖啡”后,店员会将相应数量的 “待用咖啡”木制标牌交由购买者自行挂在柜台前,等待有需要的人摘牌消费。 “待用咖啡”统一规格和定价,共有4个品种可供选择,售价均低于零售价格,每杯为12元钱。消费者一次性最多认购5杯。
出于对领用者自尊心等因素的考虑,咖啡馆对于领用者并没有设立太多的门槛,只要有人提出领用,一般会直接提供,不会有太多的询问和交流。如果碰到领用者衣着考究、经济情况明显较好时,店方会向其特别介绍 “待用咖啡”的意义,多数也不会拒绝提供。
咖啡馆员工每天会对 “待用咖啡”账目做好记录,并在微博上进行更新和公布。据介绍,目前领用者多为普通市民,其中有一位学生第一次来消费时,因零钱没带够,就领用了一份;第二次他再来消费时,特地购买了一份 “待用咖啡”。此外,也有领用者是看到新闻报道后过来尝鲜的。
咖啡馆负责人曹经理表示,下一步咖啡馆会对领用者重新定义,将暂时需要帮助的人群纳入领用者范围。比如,没有零花钱的学生族,暂时没找到工作的读者等。还会进一步完善 “待用咖啡”的信息公布机制,将在展板及微博上及时公布数据。另外会加强活动的宣传,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待用咖啡’活动暂时没有截止日期,接下来要把活动的宣传标识做得更加醒目,不过暂时不会考虑在其他食品上推广 ‘待用’。”曹经理说。
疑虑
“待用快餐”如何才能物尽其用,真正让有需要的人享受到?怎样操作才能既让领用者有尊严地享用,又能过滤掉占小便宜者或者某些职业乞讨者?这种形式能否持续下去,会在社会形成一种爱心风气吗?……面对 “待用快餐”这一新型公益形式,人们仍有不少疑虑。
消费者:
领用者作假怎么办?
如果你去就餐,你是否愿意购买一份 “待用快餐”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少网友提出了各自的困惑。网友“静待揭牌的文豪”说,“不介意偶尔买一份,但是贪小便宜之人极多,就好像街头的乞讨者,已经把人的善心都磨光了。 ”网友“lg0595”则质疑,“如何确定商家不会昧了这些钱?如何确定来吃免费餐的是真正需要的人?没有诚信,善心最终会落得一身伤。” “Kris岑苑珊”表示,“真正需要那份餐的人懂得 ‘待用快餐’是什么意思吗?”此外,流浪汉如果进餐厅一起用餐,餐厅卫生如何保障也是网友担心的。
商家:
无人领用怎么办?
包旺锅贴梅园店负责人贺经理表示,在推行 “待用快餐”的时候,他们也担心会出现很多问题,目前遇到的最主要问题是没人领用。当然,怎样确保 “待用快餐”到达实际需要人的手中?如何确保领用者不伤自尊?如何面对慈善目的不纯的指责?贺经理表示,所有的问题暂时都没有答案,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但他表示,接下去他们会走出店铺,联系社区和街道,将善举真正带到那些五保户等困难群体身边。
学者:
怎样确保可持续性?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瞿琨表示, “待用快餐”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其操作规则、监督机制等尚未出台, “待用快餐”能否长久坚持下去,或者在轰轰烈烈一段时间以后就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目前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引人关注。而且,这种 “支付性爱心”仅靠商家的参与与宣传显然不够,长时间以后,当人们的参与积极性降低了,如何持之以恒,也是值得思索的话题。
此外,对于 “待用快餐”,难免会有人抱着“吃白食”的心理去免费享用。当 “待用快餐”有了一定知名度后,免费享用会不会出现 “拥挤”的现象,甚至发生争抢呢?社会和商家是否想好了应对方式?
记者 周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