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播报

这里,有一群热爱公诉的年轻人

2013-05-05 14:46:4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5月2日晚8点,北京市密云县检察院办公楼三层会议室里依然灯火通明,公诉部门的年轻干警正在模拟法庭抗辩。

    该院公诉一处处长李建光说,晚上的学习是这些年轻人自发组织的,他们每周二和周四下班后都会聚在一起,共同讨论新法新规,分析研判疑难案例,还会举办庭前讯问、案件汇报等实训活动,提高案件审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法庭辩论技巧,以便更加自信地站在公诉席上。

    公诉一处副处长徐尉就是一个典型的学习型检察官。他注意从工作中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对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了多篇精品调研文章。2008年,徐尉被北京市检察院选派至日本三重县政府,在那里担任两年的国际交流员。两年时间里,徐尉在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同时,注意观察、记录、研究日本检察制度的优点,回国之后,他结合自己的经验与体会撰写了一部32万字的检察理论专著——《日本检察制度概述》,受到多方好评。

    被称为公诉处“黄金好男儿”的年轻干警谢睿,身体强壮,却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每次讯问结束犯罪嫌疑人摁完指印后,他都会贴心地递上一张纸巾,让其擦掉手上残留的印泥。谢睿说:“即使是犯罪嫌疑人,其人格也应该得到尊重。”

    2012年6月,一起盗窃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小可(化名)被取保候审。谢睿在传唤前多渠道了解小可的成长经历及性格特征,讯问时尽量放慢节奏,给其充分的考虑和表达时间,临走时还耐心为其讲解“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的道理,并将自己经常翻阅的《弟子规》一书送给他,规劝他多读书多学习,这让在一旁的小可父亲深受感动。

    “案子多、人手少,一直是困扰我们远郊区县检察院公诉部门的突出问题,为确保将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这群年轻人一直处于‘与时间赛跑’的状态,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夜晚阅卷,制定讯问方案,白天讯问,每天都要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运转。”公诉二处处长田保中介绍道。

    表面看起来温柔文弱的女检察官于洋,办起案子可是巾帼不让须眉,颇有股拼劲儿。

    2010年9月29日,方某交通肇事一案的判决书送到于洋手中时,她发现其中存在问题,决定对案件提起抗诉。刑事案件的抗诉期是10天,承办人要在10天内完成撰写报告书、向上级院汇报、撰写抗诉意见书等大量工作。于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十一”黄金假期,当别人与家人团聚、享受节日的悠闲时,她却在单位加班办案,查阅资料,撰写出厚厚的汇报提纲和抗诉意见书。

    辛苦最终换来了回报,此案的抗诉意见获得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支持,并且成功改判,同时该案还为解决“无证驾驶车辆致一人重伤,驾驶车辆逃离现场”是否属于刑法第133条规定的“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这一司法实践难题提供了借鉴,对类似案件的办理具有指导意义。

    夏星和齐梓州是公诉家庭中的“大管家”,不仅要承担繁琐复杂的案件报备与统计工作,还要负责犯罪嫌疑人的告知与换押。去年他们共告知700余人,换押600余次,为顺利办案提供了保障。

    有一次,夏星和齐梓州要到公安医院将病情好转的犯罪嫌疑人文某换押至看守所。早晨六点钟,二人就到单位做准备工作,早饭没来得及吃便驱车前往距离检察院80多公里远的公安医院。在送往看守所的途中,文某突然病情发作。到达看守所后,看守所认为文某的健康状况不符合收押条件,要求将其再送回公安医院。两人二话没说,又加紧将文某送回去。当天回到密云已经是晚上9点半了,而夏星和齐梓州一口饭都没顾上吃,但他们的心里却非常踏实。(王玺玉)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