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医院医疗巡诊队赴周浦监狱开展巡诊工作
医生耐心询问病人病情
明代聂尚恒的 《活幼心法卷一》中记载: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仁心仁术是对医生的高度赞美,而在医生的行业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者,他们不但是医生,更是人民警察,他们就是工作在上海市监狱总医院的医生们。
监狱总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在这么长的岁月里,轮换过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如今的监狱总医院,医疗设备在更新,医务人员的治疗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而唯一不变的是总医院人对政法事业执着的奉献精神。
工作在这儿的医生顶不到 “名医”头衔,得不到世人的瞩目,更难有学术的地位。但是,这群特殊领域的医务工作者,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摸索出一套治疗人、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方法。甚至,有些已成为他们工作岗位必备的独门绝技。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探访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走近这些特殊的医者。
穿上制服就是担下责任
在总医院抢救病人的次数是很多的,而且抢救生命的事都是千钧一发,刻不容缓的,只要相差那么一点,人就没了。有时,抢救危重病人好似登山,需要坚持,坚持下去,病人就获得新生。
风险愈多责任越大,作为监狱总医院内科主任的潘澄深知其中之道。
潘澄是2008年被引进的心内科专家级医生,今年四十出头的他至今仍记得来总医院报到的第一天,接待他的院长的一句话:“你在社会上是依法行医,穿上这身警服你就是执法行医。在监狱总医院治疗对象不同于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尽管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心生厌恶,但就他们身患的疾病,作为医生是不能有任何怠慢的。”
潘澄开玩笑说,他一开始想到监狱总医院工作是因为觉得穿警察制服很值得自豪,但后来他发现,穿上制服是很帅,但身上那份责任也变得更沉。
2010年3月17日,正轮到潘澄值班,他从下午5点至凌晨5点一直在收治各类病人,整晚未睡,每一名新收病人都被井井有条地安置,所有的医疗文书也全部完成。同事劝他说医疗文书可以明后天再写,他则说, “还是按时写好,否则心里不踏实。”潘澄说这样的事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天晚上他连收了9名急救病人,光是写病历就已经让他的手抬不起来。
2010年一天深夜,潘澄家中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话筒中传来医院应急救护小组的命令: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看看身边躺着的怀孕妻子,潘澄心怀愧疚地奔出家门,赶到医院抢救现场。病人来院时已意识模糊,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四肢厥冷,下肢浮肿明显。经检查,该病人的瞳孔已开始散大,出现了明显的急性左心衰症状。生死悬于一线!当时,来不及多讨论,在先前医生救治的基础上,潘澄立即针对病人病情实施抢救,强心、利尿、扩张血管……那是个惊心动魄之夜,最终在全力抢救下,这名危重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
2011年5月23日,内科一名服刑人员突发胸闷、下肢水肿,病情危重,潘澄立刻投入抢救,并迅速请外院专家会诊,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为 “肺栓塞、心功能不全”。为抢救病人,潘澄整晚留在医院,经一天一夜的急救,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监狱总医院内科病种繁多、情况复杂、人员紧张、工作繁忙,潘澄已经习惯了,他一直告诫自己: “潘澄,你是在执法行医,仔细,仔细,再仔细。”
小个子医生的大信念
“刘医生个子小小的,大概1米6都不到,但是她抢救起人来真是毫不犹豫。”这是内科护士们对监狱总医院内科医生刘碧萱的描述。刘碧萱在在监管医疗战线上工作近10年了,她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身经百战,当问到她关于工作的感受时,她笑了笑,用一贯快速果断的语速说: “这是职责所在,没有经历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这个小个子的女医生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从死亡线上拉回过多少生命,旁人也已经数不清。有护士记得,一次来了个需要急救的病人,刘医生个子小,做心肺复苏力气不够,但她想都没想就直接跳到病人床上进行心肺复苏,一做就是半个小时,病人竟然也奇迹般地有了生命迹象。
还有2008年7月的一天中午,正值午餐时间,刘碧萱仍然留守在门急诊坐诊。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服刑人员突发休克,被紧急送往总医院。刘碧萱立即展开施救,经过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基础治疗,该病员仍没有心跳、呼吸。此时,对于一名医者来说已无能为力,但是刘碧萱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成功就在坚持到底的努力之中。”不停重复一个动作的刘碧萱竟让病员有了微弱的生命迹象,她赶忙加紧复苏治疗步伐,成功地挽救了病员的生命。
2012年4月某日凌晨一点,外科住院病房85床病员突发大咯血,血压急剧下降。在3楼值班的刘碧萱立即奔上楼,与外科值班医生并肩奋战,经过心肺复苏治疗,将垂危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随后,两人使用简易呼吸机,沿途轮流按压气囊,维持病员呼吸功能。按压气囊需要一定的力度和频率,刘碧萱直到将病员体症趋稳后,她才发现长时间的人工按压气囊已使她精疲力竭。
白大褂下的特殊职责
每一次抢救都像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这样的场面也许在社会医院也看得到,但是监狱总医院救治的对象却是特殊的,他们不止要负责救治病患,还要对患者案由、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分析,以防止病员住院期间为逃避刑罚而自残、自杀的事故发生。
“在社会医院,病人一般都是想要治好疾病的,他们愿意和医生配合,但是这里不同。”潘澄说, “这里的病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消极对待自己的疾病,比如逃避法律制裁。”因为身上所穿的不止白大褂,还有代表另一份责任的警察制服,所以潘澄和他的内科团队通过努力摸索出一套辨别诈病行为行之有效的鉴别法,使得一些诈病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的 “病人”原形毕露。
在一次对病人的血液化验中,内科的医生发现有个处于起诉阶段的犯罪嫌疑人患有贫血,治疗后不见起效,而且病人的贫血愈发严重,血色素降至4克。病人的生理状况已威胁到生命安全,按常规可以提请有关部门取消对该病人监禁,予以保外就医。
面对这一不符医学常理的病程发展,如要明哲保身避免意外,就按该病人的化验结果和身体状况顺水推舟上报病情。但是,内科医生们却有股惑不解不休的拧劲,他们甘愿担当工作中的风险。病因查不明,他们就从病人自身行为的细微之处查起。自此,内科医生在值班期间密切关注这名病人的一举一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这名病人借口要上厕所,医生觉得他神情很不自然,似乎隐瞒着什么,就跟着他到厕所,结果当场发现他用手指抠破肛门放血。这不仅解释了为何他的贫血治疗无效,也揭穿了他诈病的诡计,使得他无法以此为借口逃避法律审判。
监狱总医院的内科团队还承担了一项艰巨任务——收治绝食病员。面对这类病员,内科团队的 “特异功能”就是花心思研究每一个绝食病员的心理特征,从而对症下药。在保证生命体征正常的前提下,找到思想症结、疏导情绪,是弱化病员绝食意志的关键所在。
“身心兼治”是监狱总医院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医院的特殊医生们不会抛弃、也不会选择放弃,而是本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心医治。就像潘澄所说的: “当经过治疗的病人一个个恢复健康,与我告别走出总医院的大门时,我内心还是有一份欣慰的。不管他明天走向何方,哪怕他走向刑场,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使他临终前少受些病痛的折磨,毕竟他拥有健康的权利。”
监狱总医院二三事
时间: 2012年10月
事件:内科在一天内收治了10例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人,病人送进医院时,病情都比较危重,为了更好地观察病情实施护理,内科护理组特别安排病房专门收治此类病人。因为免疫球蛋白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10分钟就要更换,每个病人每天要输10瓶,大大增加了当班护士的工作量,但内科护士严格执行输液制度,加强输液巡视,并密切观察药物使用效果,确保了治疗有序进行。
结果:这些病员刚入院时情绪低落,但经过积极的治疗和内科护士们细致周到的观察护理,病人的病情有了起色。经过大半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稳定并慢慢康复。
时间: 2013年1月
事件:一名因中风瘫痪的服刑人员吃晚饭时被土豆噎住,无法呼吸,送到监狱总医院急诊抢救时已出现休克情况。值班的外科医生当时不知道患者被什么卡住,也不知道卡在什么部位,用手指伸进患者嘴巴掏,发现是疑似土豆泥的食物。为了让患者能够呼吸,医生当机立断做手术切开患者的咽部。缓过气的患者此时恢复一点意识,终于吐出异物,是一块约4公分的土豆。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没想到这名患者半夜出现脑缺氧、抽搐等症状,值班医生马上又进行第二次抢救。
结果:患者生理特征稳定,虽然瘫痪无法行动,但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下,这名病人全身没有一处褥疮,逐渐康复中。
时间: 2013年2月
事件:医院接收一名肺炎病人,同时也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由于艾滋病的并发症,该病患身上出现了严重的皮肤溃烂渗出,其左小腿的患处创面达到10×15CM,深度已达肌肉层,几乎可以看见骨了。而且患处与衣裤已经紧紧地粘在一起,散发出异味。内科护理组针制定了专门的护理计划,并让资深护士对其皮肤溃烂进行护理。为了治疗其患处,内科护士小心地剪开患者裤子,充分暴露创面,然后去除腐肉,用消毒水一次次地消毒擦拭,然后为患处敷上药。因为要穿着隔离衣戴着防护镜,加上创面护理难度极大,将近一个小时的护理后,护士已经满头大汗,但依然认真仔细地完成每个操作。
结果:护士每天都要冒着职业暴露的危险对创面进行消毒换药,在精心的护理下病人逐渐康复。
时间: 2013年3月
事件:内科一名海洛因依赖并伴肝硬化的病人突然呕出大量鲜血,内科护士反应迅速,立刻通知医生,并在第一时间将抢救车推至床旁,进入抢救程序。止血、扩容、心电监护、吸氧、安全防护等等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到位。病人由于大出血,静脉穿刺极其困难,但是内科护士凭借娴熟的技术,开通了两条静脉通路,确保了治疗的及时有序。
结果:病人病情逐渐稳定,出血情况也得到了控制,内科护士及时与病人沟通,使病人恐惧焦虑的心情也得到平复,配合治疗。但由于错过午餐时间,医护人员只能以饼干或方便面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