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个子医生的大信念
“刘医生个子小小的,大概1米6都不到,但是她抢救起人来真是毫不犹豫。”这是内科护士们对监狱总医院内科医生刘碧萱的描述。刘碧萱在在监管医疗战线上工作近10年了,她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身经百战,当问到她关于工作的感受时,她笑了笑,用一贯快速果断的语速说: “这是职责所在,没有经历的人是不能理解的。”
这个小个子的女医生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从死亡线上拉回过多少生命,旁人也已经数不清。有护士记得,一次来了个需要急救的病人,刘医生个子小,做心肺复苏力气不够,但她想都没想就直接跳到病人床上进行心肺复苏,一做就是半个小时,病人竟然也奇迹般地有了生命迹象。
还有2008年7月的一天中午,正值午餐时间,刘碧萱仍然留守在门急诊坐诊。这时,一名三十多岁的服刑人员突发休克,被紧急送往总医院。刘碧萱立即展开施救,经过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基础治疗,该病员仍没有心跳、呼吸。此时,对于一名医者来说已无能为力,但是刘碧萱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成功就在坚持到底的努力之中。”不停重复一个动作的刘碧萱竟让病员有了微弱的生命迹象,她赶忙加紧复苏治疗步伐,成功地挽救了病员的生命。
2012年4月某日凌晨一点,外科住院病房85床病员突发大咯血,血压急剧下降。在3楼值班的刘碧萱立即奔上楼,与外科值班医生并肩奋战,经过心肺复苏治疗,将垂危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随后,两人使用简易呼吸机,沿途轮流按压气囊,维持病员呼吸功能。按压气囊需要一定的力度和频率,刘碧萱直到将病员体症趋稳后,她才发现长时间的人工按压气囊已使她精疲力竭。
白大褂下的特殊职责
每一次抢救都像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这样的场面也许在社会医院也看得到,但是监狱总医院救治的对象却是特殊的,他们不止要负责救治病患,还要对患者案由、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分析,以防止病员住院期间为逃避刑罚而自残、自杀的事故发生。
“在社会医院,病人一般都是想要治好疾病的,他们愿意和医生配合,但是这里不同。”潘澄说, “这里的病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消极对待自己的疾病,比如逃避法律制裁。”因为身上所穿的不止白大褂,还有代表另一份责任的警察制服,所以潘澄和他的内科团队通过努力摸索出一套辨别诈病行为行之有效的鉴别法,使得一些诈病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的 “病人”原形毕露。
在一次对病人的血液化验中,内科的医生发现有个处于起诉阶段的犯罪嫌疑人患有贫血,治疗后不见起效,而且病人的贫血愈发严重,血色素降至4克。病人的生理状况已威胁到生命安全,按常规可以提请有关部门取消对该病人监禁,予以保外就医。
面对这一不符医学常理的病程发展,如要明哲保身避免意外,就按该病人的化验结果和身体状况顺水推舟上报病情。但是,内科医生们却有股惑不解不休的拧劲,他们甘愿担当工作中的风险。病因查不明,他们就从病人自身行为的细微之处查起。自此,内科医生在值班期间密切关注这名病人的一举一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这名病人借口要上厕所,医生觉得他神情很不自然,似乎隐瞒着什么,就跟着他到厕所,结果当场发现他用手指抠破肛门放血。这不仅解释了为何他的贫血治疗无效,也揭穿了他诈病的诡计,使得他无法以此为借口逃避法律审判。
监狱总医院的内科团队还承担了一项艰巨任务——收治绝食病员。面对这类病员,内科团队的 “特异功能”就是花心思研究每一个绝食病员的心理特征,从而对症下药。在保证生命体征正常的前提下,找到思想症结、疏导情绪,是弱化病员绝食意志的关键所在。
“身心兼治”是监狱总医院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特殊医院的特殊医生们不会抛弃、也不会选择放弃,而是本着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精心医治。就像潘澄所说的: “当经过治疗的病人一个个恢复健康,与我告别走出总医院的大门时,我内心还是有一份欣慰的。不管他明天走向何方,哪怕他走向刑场,我们也应该尽自己的责任,使他临终前少受些病痛的折磨,毕竟他拥有健康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