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医院医疗巡诊队赴周浦监狱开展巡诊工作
医生耐心询问病人病情
明代聂尚恒的 《活幼心法卷一》中记载: “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仁心仁术是对医生的高度赞美,而在医生的行业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者,他们不但是医生,更是人民警察,他们就是工作在上海市监狱总医院的医生们。
监狱总医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在这么长的岁月里,轮换过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如今的监狱总医院,医疗设备在更新,医务人员的治疗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而唯一不变的是总医院人对政法事业执着的奉献精神。
工作在这儿的医生顶不到 “名医”头衔,得不到世人的瞩目,更难有学术的地位。但是,这群特殊领域的医务工作者,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摸索出一套治疗人、教育人、挽救人的工作方法。甚至,有些已成为他们工作岗位必备的独门绝技。
“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记者探访了上海市监狱总医院,走近这些特殊的医者。
穿上制服就是担下责任
在总医院抢救病人的次数是很多的,而且抢救生命的事都是千钧一发,刻不容缓的,只要相差那么一点,人就没了。有时,抢救危重病人好似登山,需要坚持,坚持下去,病人就获得新生。
风险愈多责任越大,作为监狱总医院内科主任的潘澄深知其中之道。
潘澄是2008年被引进的心内科专家级医生,今年四十出头的他至今仍记得来总医院报到的第一天,接待他的院长的一句话:“你在社会上是依法行医,穿上这身警服你就是执法行医。在监狱总医院治疗对象不同于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尽管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心生厌恶,但就他们身患的疾病,作为医生是不能有任何怠慢的。”
潘澄开玩笑说,他一开始想到监狱总医院工作是因为觉得穿警察制服很值得自豪,但后来他发现,穿上制服是很帅,但身上那份责任也变得更沉。
2010年3月17日,正轮到潘澄值班,他从下午5点至凌晨5点一直在收治各类病人,整晚未睡,每一名新收病人都被井井有条地安置,所有的医疗文书也全部完成。同事劝他说医疗文书可以明后天再写,他则说, “还是按时写好,否则心里不踏实。”潘澄说这样的事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一天晚上他连收了9名急救病人,光是写病历就已经让他的手抬不起来。
2010年一天深夜,潘澄家中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话筒中传来医院应急救护小组的命令:立即赶到医院抢救病人。看看身边躺着的怀孕妻子,潘澄心怀愧疚地奔出家门,赶到医院抢救现场。病人来院时已意识模糊,面色青紫,呼吸急促,四肢厥冷,下肢浮肿明显。经检查,该病人的瞳孔已开始散大,出现了明显的急性左心衰症状。生死悬于一线!当时,来不及多讨论,在先前医生救治的基础上,潘澄立即针对病人病情实施抢救,强心、利尿、扩张血管……那是个惊心动魄之夜,最终在全力抢救下,这名危重病人的生命被成功挽救。
2011年5月23日,内科一名服刑人员突发胸闷、下肢水肿,病情危重,潘澄立刻投入抢救,并迅速请外院专家会诊,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诊断为 “肺栓塞、心功能不全”。为抢救病人,潘澄整晚留在医院,经一天一夜的急救,病人病情明显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监狱总医院内科病种繁多、情况复杂、人员紧张、工作繁忙,潘澄已经习惯了,他一直告诫自己: “潘澄,你是在执法行医,仔细,仔细,再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