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夏天,许金利毕业来到了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同学们口中单调乏味的“狱卒”岗位。那种失落,令当时23岁的他刻骨铭心。报到的第一天,他就被分去管理未成年监室,30多个14到17岁的孩子,隔着窗户望着他。
看过所有孩子的材料后,他开始整夜睡不着
一个深夜,许金利站在监室的窗外不敢走,因为在押人员小鹏说他夜里害怕。看着小鹏睡去的脸庞,许金利心中涌起怜爱。可回到办公室看着小鹏的材料,许金利的心又渐渐冷了:故意殴打、虐待,致被害人死亡。
事实面前,小鹏的笑脸仿佛是盖在定时炸弹上的伪装。他把小鹏叫来,问他当时怎么想的?小鹏满不在乎地说:“那人不听话,我就教训教训他。”小鹏对生命的漠视,令许金利心如乱麻。
陆续把所有孩子的材料看过后,许金利开始整夜睡不着。管教,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和教育,根据看守所的基本职能,应该是管字当头,以管为主,以教为辅。初任管教,许金利本着这样的认识进行工作,但很快他就发现,大部分孩子处于一种紧张、恐惧、无助和迷茫的状态,整日不学习,他们个性张扬,无事生非,口角不断,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所领导意味深长地说:“这里是挽救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已经耽误了太久,对他们的教育改造刻不容缓。”
以教为主、以管为辅,他开始全新的尝试
许金利开始关注、研究自己的监管对象,对这些未成年人,可不可以调整一下管与教的关系,以教为主、以管为辅呢?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价值观尚未成形,教育改造的空间大。他把想法向领导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鼓励和支持,于是他开始了全新的尝试,搬出了人格塑造、文化培养等一系列适合未成年监管特点的道道。
他开始在其他监区在押人员当中寻觅文化教员,教授这些孩子各种技能、文化知识,让他们在自我救赎中获得新生,让他们重回社会的时候,懂得遵守法律,尊重生命,感恩社会。
2012年春节,许金利看到15岁的侄子和别人兴高采烈地玩“三国杀”,许金利的心好像被什么揪了一下。他想到,大墙里的那些孩子们进来一两年后就和外面脱节了,什么流行用语、新鲜东西都不知道。一个星期后,许金利给每个监室都买了一套“三国杀”卡牌,又教会了每一个孩子玩法。
坚持不懈、水滴石穿,他耐心细致开展工作
在押人员小宇,因为恋爱失败,残忍杀害了自己的女友。入所后,他的态度一直极其冷漠。针对小宇的偏激,许金利开始每天给他读书。从名著中关于爱的注解,到小说影评中描述的患难真情,许金利坚持每天20分钟,声情并茂地朗读。滴水石穿,到了第2年夏天,小宇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看着正在读书的许金利落下了眼泪。
在押人员小浩自幼在单亲家庭长大,16岁时,因缺乏生活来源,抢劫杀人入所。在监室里,小浩曾警告其他人说:“杀一个是无期,杀两个也就那样,谁也别惹我!”
许金利每天把小浩找来单聊。知道他母亲在外面打工,就把打工的不容易掰开揉碎跟他讲。2011年春天,小浩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许金利每天认真给他擦洗。小浩哭着对许金利说:“这辈子没人对我这么好。”许金利说:“你瞎说,你妈妈那么苦,还月月给你寄钱,她要看你这样肯定很心疼。”
从那天起,小浩把每月妈妈寄来的钱攒了起来。判决下来后,小浩和母亲见了一面,母子都哭成了泪人,他的妈妈拉着民警的手说:“谢谢民警!儿子跟我说‘妈,你等我回来’……”
小浩离开那天,给许金利深深鞠了一躬,许金利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小浩说:“我卡里攒的钱,1280元,帮我给我妈,跟她说,我会争气的。”
4年的时间,许金利在这片枯燥的泥土之上,脚踏实地,播撒阳光。期间,他共收到感谢信41封、锦旗19面,近300名未成年在押人员,在许金利的真心施教下,正视成长的伤与痛,重拾责任与尊严,踏上人生崭新的旅程。
(文中在押人员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