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诈骗案正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市民务必加倍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市民防诈骗,只有一种办法不行,骗子在翻花样,我们就不能只有一个思路、一种办法。大概由于有的报纸、广播、电视在一段时间内,比较集中地揭露了骗子的利诱手段,有的居民就有错觉,以为只要明白了“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不贪那种小便宜,就不会上当受骗了。这样认识也不错,很多碥子的确是以小利小惠为诱饵,把人们引入骗局的。然而,以利诱人,设的局大多只是小骗局;更大的骗局,可能正在以新的形式出现哩!
为啥防骗宣传了多年,有的骗子依然能够得手?就是因为骗子在不断变换手法,选择新的突破口,使人防不胜防。据我观察,骗子除经常采用利诱以外,还有其他新花样。
一,对缺乏经济知识和法律常识的居民,用经济威胁,用法律吓唬人。我们小区一位居民,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声称某邮局有他的一封“无法投递”的挂号信,是北京寄来的,内容为他在北京开办的一家贸易公司拖欠税款13800元,并说是“用他遗失的身份证申请开业,此事相当严重”云云。幸亏他与懂法的子女商量后,不去理睬它,才没有上钩。
二、当社会出现新的热点时,嗅觉灵敏的骗子就会设骗局钻空子。前一时浙江嘉兴的死猪漂流到上海,用电话诈骗的骗子,就打着“清洁水源”、“上门换水管”、“安装新型净水器”的幌子,企图与居民拉上关系,并进一步行骗。这几天谣传天然气涨价,有的居民收到了“可以帮你在卡上预付用气量”的电话,又是个骗局。
三、二手房买卖也出现了骗局。有的骗子抓住市民大多“以小换大、以旧换新”,“连环换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插手其间,浑水摸鱼。甚至有的中介单位,也花言巧语,制造假合同,与下家串通一气骗人。
我们反诈骗,但骗子的骗术亦在翻新,怎么办?我以为,必须守住三条底线:一、自己弄不懂要与子女或好友商量;二、老窝、老本不能脱手;三、钞票给了人,一定要换回收据或发票。
多学防骗术勿有贪婪心
剖析电话诈骗的伎俩,无外乎三种招数,一是威吓,用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语来吓唬你,如“涉及洗钱”、“欠费未缴”等等,如果你是清白的,又急于想证明自己,就容易中了骗子的圈套;二是利诱,如购房、购车可以退税,如果你信以为真,接下来就一步步引君入瓮,要求提供银行账号等等;三是要求“保密”,这是诈骗分子最后一招“妙棋”,曾经看到过媒体报道的一些案例:受骗者到银行柜台汇款,却说不清汇款的用途,还听不进银行工作人员的规劝,这就是信了骗子“保密”的蛊惑,“中毒”已经很深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何躲过骗子的“三板斧”?我想,还是要见招拆招,在思想上扎紧防范的篱笆。
首先,要多学习。必须强调,是不是受骗跟文化程度并无绝对关联,诚然,诈骗者最容易得手的对象是文化层次低的人群,但如果自持文化高,不善于学习,不提高警惕,就算是大学生、老教授,照样难以幸免。所以,生活中要处处做个有心人,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制信息,现在,银行、邮局等机构都有比较醒目的防诈骗告示,但还是有个别人不信大道信小道,对墙上的警示语视若无睹,如此,骗子不骗你骗谁?
其次,要拒贪婪。不能否认,贪财是人性的弱点,但必须坚信,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尔有所好,其必甚焉”,诈骗分子正是利用少数人贪图小恩小惠的心理以售其奸,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善良的人们,应该谨记这句名言。
总之,面对电话诈骗的花样翻新,我们要多学一点防骗术,让头脑变得聪明一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多学一点防骗知识,洞悉电话诈骗的特点和规律,在谎言面前不慌乱、不贪婪,才能有效地避免上当受骗。
用细节识破骗局
以笔者之见,当人们接到疑似骗子的电话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若是骗子,不管其诈骗手段多么高明,“狐狸尾巴”都是会露出来的。
比如,我曾在上午9点左右在家接到一名女子的电话,首先她在电话中问:“你是菖同学的家长吗?”我说:“是。”然后她就带着哭腔焦急地说:“我是教物理的王老师,你的女儿在上课时晕倒了,她以前有什么病?”我如实说:“她以前有胃病。”她马上根据从我嘴里套出的话接口说:“她胃里大出血了,已经送到了仁济东院,急需要输血。”这下她露出了“狐狸尾巴”,因为我女儿不在本区读书,她不大可能会舍近求远地去离学校很远的医院看病,于是我反问:“你知道她的班主任姓什么吗?”她答非所问地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是调来调去的。”她不敢轻易乱说出一个班主任的姓氏来,那样极容易暴露自己骗子的身份。我不依不饶地又问了一遍:“你知道她的班主任姓什么吗?”她无言以答,就挂断了电话。
其实,这名女骗子的骗术也太拙劣了,我的一句反问竟让她黔驴技穷、无计可施了。试问,一个任课老师怎么会不知道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姓什么呢?而女骗子也有自知之明,她不敢冒充班主任,因为家长大都知道孩子的班主任姓什么,可对任课老师就绝大多数不知道姓什么了。所以,女骗子选择冒充物理老师,如此容易让家长上钩。 沈旭飞
多问几声防中招
时下的电话诈骗层出不穷,屡见不奇,一次也没有遇到过的人,恐怕为数不多,如何拒电话诈骗于“门”外,或许已成为一门千家万户必备的“学问”了。
如何防骗,媒体上常有介绍,我的体会是,只要多问几声,往往就能使骗子露出破绽,从而防止上当。
一般而言,电话诈骗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骗子没有特定方向的随拨号码,逮住谁就是谁,然后编造各种借口进行诱骗,如果接话人缺乏警惕,随意接口,轻易泄露自己的信息,就可能被骗子一步步诱入圈套。二是骗子可能通过某种渠道,如医院、银行、商场等处获得你的电话号码乃至姓名等,专门拨打进来,借口是你的熟人或某部门的业务联系人,与你套近乎,骗取你的信任,进而诱你上钩。但无论哪种情况,诱骗者毕竟和你不熟,对你和家庭、单位的详细资讯不了解或知之不多,只要你多问几声,例如你知道我的名字吗?我在哪里工作?我的家人和领导叫什么名字?等等,对此骗子往往答不上来,由此可判断来电所叙是真是假,及时挂断那些来历不明的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上了电话诈骗当的人,除了智力衰退、辨别力不强的老人外,还有不少是平时很少读报看新闻者,他们往往缺乏防骗意识和知识。对此,我不仅经常向老母亲和兄弟姐妹,还向同事和亲友宣传防止电话诈骗的事例和知识,提醒他们一旦遇到来历不明的电话时,要多问几声,千万不要轻意接口,随意向陌生人泄露自己和家庭的信息,更不要顺着对方的话头一步步走,以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金羊
多方应对 方寸不乱
我退休在家,接听电话便成第一要务,的确其中不乏诈骗者,较早的一次是自称某银行推销理财产品,很健谈,从你购买何种产品到直问存款几多,我感到其味不对,戏答两个亿!他觉察到我已怀疑,立即挂断电话。从“来电显示”看,此类电话多发自外地甚至境外。考虑到自己会在这上面花去一些时间,我以后一般不予纠缠,判断来电有诈,便挂断了事。作出此种判断,基于几种想法:
一是考虑事实。如说“中级法院待领开庭通知书”,其时我和家人都无法律纠纷,何来“开庭”?二是考虑制度。如来电说“邮局催领挂号信”,邮局有发书面通知的制度,但无打电话催促的习惯。三是考虑常识。如来电说“北京一公司举办大奖赛你得三等奖奖金5000元,请先汇1000元制作铭牌等用”。既然有5000元奖金完全可先垫付,何必寄去?还可以考虑得周全些,如骗子谎称小孩生病须汇款,对此可努力了解实情,向教师同学等各方人士探听情况。总之,要多方考虑应对之策,最关键的是方寸不乱——心乱谋必散。 戈锋
防止电话诈骗 宣传必须到位
我觉得要防止电话诈骗,首先宣传必须到位。我也曾多次接到诈骗短信,但因为平时经常留意社区宣传栏等关于防止电讯诈骗的提醒,所以警惕性比较高。如收到“邮局领挂号信”,“社保局领钱”等短信,就会直接先向相关部门咨询。这一问,诈骗短信立刻原形毕露,几次以后我也就有了更多的防骗经验。
然而,对于一些宅在家里的老年人,仅仅靠上述的宣传还是不够的,因为年老眼花,他们不会去看小区的板报或宣传资料,所以很容易成为电话诈骗的主要受害者。
因此我认为,防止电话诈骗,宣传必须到位。
首先是家中的小辈,“常回家看看”的同时还要记得向长辈宣传防骗知识,提醒哪些短信、电话可能是骗子发(打)的,应该“不信不理不回复”。由于老年人常忘事,所以要经常讲,反复讲。
其次可以发挥居委会的作用,由居委会经常召集各片负责人开会宣讲防骗知识,然后传达到楼组长,再由楼组长向邻居们做口头宣传,并请大家把防骗知识带到各自的晨练、体锻小组和老年大学广泛宣传。
最后,由于老年人常照看家中的第三代,所以通过学校的“时事晨读”一类的信息传播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宣传,让中小学生把防骗知识带回家,做到家喻户晓。这样人人都提高警惕,骗子也就难以得逞了。 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