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一位老刑警的“鲁迅”情缘

2013-05-03 09:30:5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警察”、“鲁迅研究”,看似两个完全不搭界的词汇,愣是让北京市公安局的一位老刑警给捏到了一起。

    2009年1月,一位老刑警退休后的闲暇之作、27万字的鲁迅研究专著 《麒麟皮下的马脚——〈话说周氏兄弟〉及其他》付梓出版;今年1月,同一位作者26万字的《不平则鸣——与周海婴父子谈鲁迅》出版发行;而眼下,另一部鲁迅研究著作 《飞鸣集——一个刑警话鲁迅》已经在他笔下完成了30余万字的书稿……

    今年66岁的冯壮波是北京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退休干部,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学历是高中肄业。

    老冯告诉记者,对于鲁迅问题的关注纯属偶然。200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正是在那年他学会了上网,网上对于鲁迅的评论深深地吸引了他。一些评论对他心中以往形成的关于鲁迅的形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那时鲁迅研究界开始出现了一种所谓鲁迅的思想核心就是“立人”的观点,更让他疑惑。于是,为了释疑解惑,他开始读鲁迅,并开始尝试着研究鲁迅。

    当找到所谓“立人”的出处原来是青年鲁迅在1907年写的 《文化偏至论》的时候,他皱起了眉头。那是比一般国学篇章还难读的文章,他读了不下几十遍,仍然是懵懵懂懂。而在此前,他家中除了几本鲁迅的杂文集,没有其他任何关于鲁迅的书。为了弄清楚“立人”二字,他成为书店、书市的常客。只要碰上关于鲁迅的和有“立人”二字的书不管新旧,一律买下,十余年来,先后购得数百册。2006年,他偶然中看到了一位学者1999年出版的《话说周氏兄弟》讲演录,这本书对鲁迅的“立人”思想进行了非常清晰的介绍和分析。像是一个久等目标的出现,就是这本书,激发了冯壮波写研究专著的强烈欲望。

    可是,写作,尤其是学术性著作,对于他这个只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人,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年近花甲的冯壮波开始重新学习和温习哲学知识、逻辑知识、甚至修辞学知识。虽然同那些学者相比,他文化基础差、占有资料少、没有写作基础,但是他也拥有那些学者们所没有的优势,他工作在基层,生活在民众之中,几十年的岁月是在与民众的交流、交融中度过的,那便是他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几十年的刑警生涯,要求思考问题必须重事实、重证据、重法律、重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否则会造成错案。可以说,从军,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从警,培养了他的思维方式。他的写作语言力求准确、明晰,不断尝试把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进行“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甩掉“八股腔”,形成了实在而犀利的文风。

    他集中精力用近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麒麟皮下的马脚——<话说周氏兄弟>及其他》一书。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不算长,投入的精力却是前所未有的。由于记忆力衰退怕遗忘,但凡想到一句话、一个适当的词语、一种表达方式,哪怕是三更半夜,他都要打开电脑进行修改。一年下来,不仅积累了关于鲁迅研究的一些知识,还摸索出了比较适合自己特点的写作方法,为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书的出版,得到了相识的和不相识的同学、同事、领导、前辈及专家、学者的认可和鼓励,成为他在探索写作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写作的过程,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是精神不断充实的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写作给他带来了全新的生活,几年时间下来,写作已经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因写作而感受到了生活的充实和快乐,并在其中重新认识了自己。

    2008年的最后一天,老冯收到了他出版的第一本书。很快,他的第二本书《不平则鸣——与周海婴父子谈鲁迅》也撰写完成,交给了出版社。接下来他又开始了第三本书的撰写工作。

    与冯壮波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老妻,是位有大学学历的老北京。当年正是这份姻缘吸引他来到首都。自从2000年退休在家开始写作之后,老妻很支持他。她并不指望他写出点什么,曾经也以为他写不出什么。反正,他写什么她从来不过问,只当他是在给退休后无所事事的生活解闷。在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掌管家庭经济大权的老妻支持他买了一台电脑。过了几年,为了写作方便,又买了笔记本电脑。这几年,无论是台式电脑,还是笔记本电脑,都实现了更新换代。

    写作,的确耗费了冯壮波很大的精力,他对此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常常是废寝忘食,甚至写得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如果不是老妻多年来的支持和悉心照顾,他是不可能坚持到现在的。为此,老冯心底对妻子充满了感激。老妻,于他而言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那一半,是他深深爱着的离不开的伴。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