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为青年法官拨亮职业之灯

2013-05-03 08:57: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五四青年节来临,青年法官的培养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注意。青年法官是法院干警中的佼佼者,他们学历高、法律功底扎实,在审判实践中经受考验、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成为推进审判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当前青年法官队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青年法官队伍非本土化趋势增强。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招录范围逐年扩大,研究生以上学历又面向全国招考,再加上全国公开选调,越来越多的外地籍青年被招录到法院工作,这使得一些法院青年法官队伍非本土化趋势越来越强。外地籍青年法官在工作中少了人情关系的干扰,只需从内心确信出发进行审判,有利于确保案件获得公正公平的处理,也有利于增强当事人的公正感和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但青年法官非本土化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外地籍青年法官听不懂本地方言,不熟悉当地的民情风俗,可能与当事人产生交流障碍、拉远法官与群众的距离,还可能把案件处理得偏离本地实情。有些外地籍青年法官对一些大案要案或其他敏感案件往往只根据法律规定和书面证据就事论事,而不考虑当地实情,不仅不能定分止争,还会减弱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青年法官实践经验不足,且缺乏多岗位锻炼。青年法官多在大学受过四年或更长时间的法学教育,法学理论功底较为扎实、法律视野相对开阔,但刚刚跨出校门、走进法院大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对当前的司法实践和社情民意也缺乏足够了解。因此,青年法官在从事审判工作尤其是调解工作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审判结果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另外,青年法官轮岗时间周期较长,大部分人缺乏多岗位锻炼的经历;而能参与审判执行部门与综合职能部门轮岗,或者有上挂、外派及借调等工作经历的,更是极少数人。不少青年法官进入法院以后一直在同一审判岗位上发展,导致他们缺乏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限制了其个人的全面发展。

青年法官人生规划不明,法院归属感不强。法院工作相对比较稳定,有些青年法官考进法院后,学习自觉性有所减弱,工作主动性逐渐消退,认为未来发展路径过窄,晋升空间不大,工作缺乏后劲。也有一些青年法官对工作岗位满意度不高,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工作规划,对前途和理想深感迷茫。还有一些青年法官,特别是外地籍法官,一个人出门在外又未成家立业,事事不受拘束,对法院基本上没有归属感,更多的只是把法院工作当做一种人生经历或事业跳板,对法院和法院工作都谈不上有感情。

青年法官培养机制尚不完善。法院在青年法官培养管理模式上缺乏长远的思考,存在“重业务轻思想、重使用轻管理,重选拔轻培养”等现象。再加上“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对青年法官的教育培养计划常常不得不让位于繁重的审判任务和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不仅影响了青年法官的培养发展,更制约了法院司法事业的长远发展。在法官培养上,一般来讲,培养一名初任法官需要5年左右时间,而目前青年法官2年左右就直接进入办案一线,势必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和处理涉诉信访的能力。另外法院对青年法官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评价、奖惩措施,导致青年法官的培养“走过场”,成效不佳。

青年法官队伍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法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法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亟须对此重视。笔者认为,法院应当多管齐下,构建青年法官培养的长效机制:一是加大对外地籍青年法官培养力度,增强其归属感和认同感;二是创办社会实践基地,加强青年法官挂职和多岗位锻炼;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青年法官的责任意识;四是改变青年法官的培养管理模式,既重业务也重思想,既重使用也重管理,既重选拔也重培养。

(谢晓伟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