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重大节假日,热门旅游景区景点门票涨声一片,一向广为诟病。国家发改委24日宣布,“五一”期间,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1200余家景区提供优惠票价,整体降价幅度近20%。
然而,网友表示,1200家景区门票集体降价近20%,大部分是口惠而实不至。要么是冷门偏僻景区,要么是有的景区玩先涨价后降价的把戏,还有的干脆错开“五一”高峰,在节日前后搞优惠吸引游客。类似的做法以前就曾上演过,让许多游客空欢喜一场。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内景区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不少景区不思改革旅游经济模式,一头钻在“门票经济”里面出不来,依靠不断涨价来提高收入和利润,丝毫不顾及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感受,也不考虑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短期收益虽丰,却不能持久健康发展。
去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2.57万亿,国内旅游约29亿人次,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可以说,旅游业是一个大金矿,每年都在快速增长,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而且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各地政府对旅游发展都是不遗余力。然而,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是产业链条发展不均的尴尬处境,门票收入占比过大,导致产业发展失衡。此外,门票支出成本过高,也抑制了游客的消费热情,对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刚通过的《旅游法》明确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可见,政府已认识到景区的门票不能随意涨价,且要通过法律来严格控制价格,以便社会公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这些资源。
旅游产业链条涉及到20多个行业,一业兴旺就会盘活大经济。而“门票经济”未能虑及长远,实则得不偿失。相反,推行免费模式的杭州西湖已获得巨大成功,并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经典例子。又比如,古城南京在免费开放数十个景区后,不仅为游客、市民送上“红包”,还切实拉动了旅游经济及相关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使得南京作为长三角旅游城市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可见,地方政府要想真正把旅游产业做起来,就得综合考量,不能只盯着眼前,抓住门票不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旅游观念在改变,性价比观念也越来越强,景区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如果再不加快改革的话,迟早会被游客用脚投票。因此,景区门票降价,该站在游客的立场上出些真招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景区门票涨价提前六个月公布
·旅游法对控制景区门票价格上涨作出规定
·旅游法草案拟规定景区门票涨价须开听证会
·三问“景区门票涨价”:别让百姓“玩不起”
·景区门票纷纷涨价 “乱象”引公众质疑
·人大审议旅游法草案 拟立法严控景区门票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