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四川

四川绵阳警队努力打造受灾群众安置点样本

2013-04-26 14:13: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4月25日,芦山初中安置点。太阳很红。

  这里是震中最大安置点,已安置2000多人,搭建帐篷175顶。连日来,《法制日报》记者在这个安置点采访,体验到的是井井有条,规范有序。

  杨扬在帐篷间撒欢,笑声响亮。

  5天前,4月20日地震后,一名中年妇女的遗体被挖出来时,邻居们在她怀里看到了她7岁的儿子。小男孩奇迹般地没受任何伤。这个死里逃生的小男孩,就是杨扬(化名)。

  惊恐,悲痛,曾经让这个小男孩整整一天不言不语。这几天,陪伴杨扬比较多的,除了他的爸爸,还有民警李斯喆。爸爸只会说“妈妈去雅安了”,李斯喆则与小孩交流手机游戏的玩法,指导他画画。

  李斯喆是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分局“黄曼警务工作室”的民警,是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民警黄曼突遇车祸高位截瘫,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住院治疗的间歇,参加了专业心理辅导知识培训,并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2009年,涪城区公安分局专门为黄曼开设了心理工作室,取名为——“黄曼警务工作室”。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为战友们排解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李斯喆正是这个特色警务室的一员。

  杨扬刚才画了一幅画,李斯喆对《法制日报》记者点评说,画面里有蝴蝶、兔子和蜻蜓,投射出他喜爱大自然;画面里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同学伙伴,投射出他与人交流较少;有房子但门窗紧锁,说明他还是比较封闭。

  “李斯喆此行灾区的‘编制’,在‘安置点警务工作室’。”绵阳市公安局涪城分局城郊派出所教导员彭辉介绍说,心理咨询师被编入震后安置点警务室,尚属全国首创。

  提起“安置点警务工作室”的职能,彭辉娓娓道来:一是全面摸底,建立台账:每个帐篷有多少人?多少老人,多少小孩,多少残疾人?二是检查消防隐患,早中晚做饭时查,熄灯后查,夜间查,一点隐患不能留;三是调处矛盾纠纷,严厉打击个别哄抢救灾物资的行为。

  10时,彭辉邀请我们去观摩警务工作室组织的一个互动活动。

  在安置点的小广场上,活动正在进行。主持人是绵阳市公安局援救芦山警队副总指挥、涪城分局副局长高健,德阳消防支队李杰、德阳市卫生局刘鸿、芦山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克芳一一走上前来,讲消防常识,讲卫生常识,讲自我保护知识,演练灭火器使用。

  参与群众越聚越多,每段讲解,都激起一阵掌声。

  “液化气罐放在帐篷内做饭对不对?”

  “不对!”一位大姐答对了,获得一份奖品:香蕉和几包小食品。

  “食品腐败后能不能充饥?”

  “不能!”好几个声音同时抢答。

  ……

  活动快要结束,高健说:“地震虽然使我们遭受严重损失,但我们要有信心,经过重建,我们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红火火!”

  大伙儿报以热烈掌声。

  在E1号帐篷,高健谈起安置点的管理,说与平日大不同。平时,公安局是“以房管人”,震后,人员流动大,按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常规划分,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情况,现在就是“以帐篷管人”。

  具体办法,就是给所有帐篷都编号。E,是救援队伍的帐篷,公安、卫生、电力、民政等等,都住在这个区域;A、B、C、D则是受灾群众住处。多少帐篷,多少人,一一登记在册。

  每一顶帐篷,都选定一名“篷长”,领取救灾物资,安全防范,安抚情绪,“篷长”牵头。

  说话间,陈建走进帐篷。

  这个29岁的工人,曾经在武警部队服役,如今被选为D1号帐篷的“篷长”。

  他来反映说,帐篷里又有一个孩子生病,被家长送到成都医院去了。今天帐篷实住6人,大家情绪还算稳定。(记者台建林马利民)

[责任编辑:朱诗瑶]
相关报道

·四川绵阳涪城破获非法持有伪造外币案
·四川绵阳交警勘查震中受损路段
·绵阳消防官兵徒步挺进芦山地震灾区救出两名被埋压群众
·四川绵阳:法援优质高效为民挽损2928万元
·四川绵阳收缴火药枪105支
·四川绵阳破获街头诈骗案315起

·四川绵阳破获街头诈骗案315起
·四川绵阳开展烟草市场集中打假专项行动
·四川绵阳高新警方成功解救三岁人质
·四川绵阳巡特警掀起春季大练兵热潮
·四川绵阳游仙:提前介入非法运输危险物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