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怀孕七个月的孕妇和一名不到四岁的女童,在地震中被压在废墟下——
五小时生死大营救:抢速度,更要拼智慧
4月20日8时,四川省芦山县。像往常一样,赵建中正在某建筑工地上忙碌着。
“轰”的一声,大地在剧烈颤动。“地震了!”惊叫声中,赵建中撒腿就往家里跑。
眼前的一幕让他吃了一惊:自家的楼房已经垮塌,成了一堆两米多高的废墟。更令他几乎窒息的是,废墟下面,有他已怀孕7个月的女儿赵丹和不满4岁的外孙女!
就在赵建中趴在水泥废墟边老泪纵横的时候,芦山县公安消防大队战士吴小波带领的搜救组及时赶到。在5个多小时里,废墟内外的人们共同经历了一场动人心魄的“生死战”。
现场:伤者腿上露出骨头
地震发生后,芦山县公安消防大队迅速做出部署:专职消防队员分成3个巡逻搜救小组,搜救地震中的被困者。因为曾多次参与救援任务,吴小波成为一个小组的组长。
整整20分钟,吴小波带领队友徒手将破碎的渣石清走,终于在废墟中挖出了一条狭小的通道,这才看到困在里面的人。
“孕妇仰身被压在一块巨大的石板下,旁边的小女娃只露出一个头、一只脚。孕妇的左腿被压得死死的,右腿上压了碎石,腿上的骨头、肌肉组织全都露出来了。”吴小波说。
由于石板是斜着压在伤者的身上,女童的位置更靠外侧且身躯较小,救援队员果断使用千斤顶将巨石稍微顶起,齐心协力,先将女童救了出来。
然而,更大的难题在后面。原来的房顶像一个锅盖,整个罩在废墟上,这给救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意味着,所有的救援必须都要在倒塌的屋顶下作业。此时余震不断,屋顶随时都有发生二次坍塌的危险。
如何将怀有身孕的赵丹救出而又不伤及胎儿,吴小波在快速思考着救援方案。
受阻:营救方案四遇瓶颈
“我……我想睡一会儿……”废墟中传来赵丹微弱的声音。“不能睡,千万不能睡!”吴小波知道,如果赵丹真的睡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已经把你娃娃救出来了,你千万不要放弃!你的孩子还这么小,你要出去好好照顾她!”吴小波一边让群众调好一碗糖盐水喂给赵丹,让她补充体力,一边大声跟赵丹说话。
为了让赵丹保持清醒状态,6名救援队员一刻不停地与赵丹交谈,加油鼓劲。
赵丹的左腿被承重墙压到,动弹不得,要想避开左腿实施营救,只能考虑截肢,而这是万不得已时才会去考虑的办法。怎样想办法使伤者左腿可挪动,成了面临的最大难题。
——9时许,队员们架起3个千斤顶,想把压住赵丹左腿的承重墙顶起,从而给左腿的活动留出空间。但石板本身就已很重,再加上压着的屋顶,重量太大,失败!
——9时50分,吴小波想利用液压起重器进行施救,但由于通道内的施救面十分狭窄,作业环境恶劣,失败!
——10时50分,队员们尝试从正面清理多余的碎石和杂物,利用伤者左腿下方的空间。但是,这一过程将十分耗时,孕妇已经失血较多,无法实施!
——11时许,有队友建议:能否直接用两辆铲车把压住的横梁吊起来。但是,一旦有碎石掉落或横梁断裂,将直接对孕妇造成二次伤害,腹中胎儿受伤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无法实施……
时间在一分一秒流逝。营救的通道只比一个矿泉水包装箱大一点,每一次尝试,吴小波都是侧趴着,以自己身体的一侧为支点去努力完成。
突破:另辟蹊径营救成功
此刻,吴小波一头大汗。冷静,任何时刻都要冷静,不能自己先乱了阵脚。吴小波擦擦汗,紧盯着伤者的左腿。
忽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伤者的腿,而她的脚可能在废墟下的另一个空间。能不能从脚的部分寻找突破口?
吴小波带领队友们抓紧清除杂物。果然,在清理到腿部位置时,队员们看到伤者左脚一侧压着石头,另一侧是墙体碎片。就这样,从脚部开始,队员们清理出碎片,然后小心地开凿腿部下方的地板,渐渐地,伤者左腿下方的空隙越来越大,腿部高度一降下来,墙体和横梁间就有了松动。被卡死的左腿松动了,全身的挪动就成为可能。“小心,小心!”吴小波指挥队员们看准时机,终于将赵丹成功抢救出来!
“好样的!”“厉害!”当赵丹被战士们抬到预先备好的担架上时,周围的群众已是掌声雷动。直到为赵丹蒙上眼睛,把她送上救护车,吴小波突然觉得渴得要命。
“我一连灌了两瓶矿泉水,衣服早就湿透,又渴又累。”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吴小波越往里深入就要趴得越低,憋闷难受。但当听到担架上的赵丹喃喃地说着“谢谢”时,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牵挂:安置点的消防安全
就这样,吴小波一次次投入到救援任务当中。从地震发生到记者采访时,3天多的时间里,他一共就睡了4个小时。
记者安慰他说,等救援工作结束,就可以好好休息了。“啥子结束?才刚刚开始呢!”除了救人,吴小波更牵挂的就是灾区安置点的消防安全。
“你看这些安置点,一大片一大片的帐篷,有些群众用液化气,有人在帐篷里点蜡烛,有人围在一起抽烟,我们看到了脑壳都痛!前几天我还看到有人挂着的电灯紧挨帐篷,把帐篷烤得很烫,根本没有防火意识。现在板房一时搭不起来,防火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吴小波认真地说。(记者 王文硕 郭坤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