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景区仅依赖门票经济能走多远?
单方面抬高景区门票价格或捆绑式的强制消费,直接受到伤害的固然是游客,问题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叹“玩不起”的同时,景区必将也会面临游客锐减的考验,最终,恐怕景区也会“伤不起”。
·景区"门票经济"饱受诟病
当凤凰县的“大门票”制度引来争论声一片时,杭州西湖却已迈入免票的第十一个年头。近日全国各地景区集体涨价的大潮再次把“门票经济”这个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可以预见的是,由于不断上涨的票价,游客出行成本也将持续增加,但这种“门票经济”的运营模式是否健康,我们多花的钱到底被用在了什么地方,难道景区发展只能依赖门票吗?
·“门票经济”难持久 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是“正道”
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已有成功先例。如杭州西湖多年以前就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只在其中的小景区收费。由于不收门票,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且游客停留时间更长,自由选择权更高,在吃、喝、住等方面的消费更多,有效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高级经济发展要素汇集,使杭州成为当前我国高端旅游业的代表地。 [详细]
·追求综合收益,反哺“门票经济”
“门票经济”并非一定要成为旅游城市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消费不能漠视相关产业消费要素的整合,如果能用公平合理的门票价格抑或免费观光招徕留住游客,必将拉动起吃、行、住、购、娱等多方面的连带消费,从而彰显出“多赢”的综合效益。政府再从增长的经营税费中拨款反哺景区门票收入上的不足,将有利于营造健康、可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环境。 [详细]
·门票经济该休矣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与世界同步,但不管是旅游还是汽油,又往往没有真正地从收入与支出方面同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中国式的同步。当然,国家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景区票价制定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原则,其实早就获得公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