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山东

潍坊市潍城区法院司法为民工作侧记

2013-04-23 14:18:0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东法制报 

心贴心服务诠释司法为民

——潍坊市潍城区法院司法为民工作侧记

“平安潍城建设先进单位”、“服务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群众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在近期召开的全区三级干部会议上,潍坊市潍城区法院有7项工作受到了表彰奖励。去年以来,潍城区法院认真践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工作主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党委和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肯定和认可。

“两个延伸”,让群众明明白白打官司

“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尺,要把为民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来赢得群众的认可。” 这是潍城区法院院长郭宝信常说的一句话。该院紧紧抓住案件审判前、后两个延伸环节,积极开展“审前调解”和“判后答疑”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送温暖、解难题。

该院定期开展“法官五进”活动,组织法官深入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征求意见建议,针对群众反映的打官司时间长,费时耗力问题,该院从业务部门抽调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组成“速裁庭”,对事实清楚、标的额较小、争议不大的民事案件,从立案环节直接转到“速裁庭”,由法官主持调解,达成协议的即时制作调解书,减少了中间流程,大大缩短了审理期限。今年2月,市区王女士因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来法院立案,案件转到“速裁庭”后,法官仅用了3 个小时调解就帮她要回了钱。

实行“判后答疑”是潍城法院实现“案结事了”,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又一举措。从年初开始,到潍城法院打官司的每名当事人,都会收到一份《诉讼须知》,除了列明相关法律法规、诉讼程序外,还会告知其享有答疑权,当事人或代理人可在收到法律文书后3天内提出“答疑”申请,答疑内容主要为裁判文书的含义、证据采信的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保全、强制措施的依据和期限等,对提出的疑问,由案件承办法官以口头、电话或书面等方式予以解答。据统计,该院今年1—3 月份,共发放《诉讼须知》600余份,当事人当面或者通过电话提出答疑要求34次,极大地缓解了当事人因不理解裁判文书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法官联系点”,将工作做到百姓心坎里

“1月29日,到陈家村看望生活困难老党员,送去慰问金和生活用品” ,“3月4 日,到潍坊五中为新生上法制教育课,并帮助组织一场模拟法庭活动”…… 这些都是潍城区法院“法官联系点”的“民情日志”上所记录的内容。从去年开始,潍城区法院组织开展了“能动司法服务活动” ,各庭室与辖区31个街道、 企业、 单位结成对子,设立了“法官联系点”,组织法官走下审判台,走进田间地头、工厂学校,与社区居民和农村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要求每个庭室记录一本民情日志、提出一条司法建议、写出一篇调研论文。一年来,“联系点”法官共走访辖区企业 181 余家,回访当事人 772人,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110 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47条。

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亲民之举。在开展对外联系服务的同时,潍城法院不断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加强立案、信访、诉调对接及诉讼诚信“窗口”建设,实行首问负责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和文明接待制度,为群众提供诉讼导示、信息查询、答疑释理、纠纷化解等“一站式”服务。如今,在潍城法院,送一张笑脸,道一声问候,端一杯热水,让一个座位,给一个答复,已经成为该院干警的工作习惯,“您好”、“请坐”、“请稍等”等文明用语已经成为法官最常用的语言,“工作态度好,办事效率高”成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评价。

“网上法官”,足不出户化解矛盾纠纷

去年8月24日,“潍城区诉调对接化解矛盾纠纷网络平台”在潍城区法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潍城区法院依托在全市开展的诉调对接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创新举措。

变“对薄公堂”为“网上互动”。该网络平台依托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果,借用互联网音频视频、电子邮箱及热线电话联络等功能,确定专门法官并配备微机,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向值班法官提出诉求,由法官在线回答法律问题,或者进行远程调解,为群众提供了化解纠纷的便捷渠道。自平台建立运行以来,已受理解答群众咨询 277 人次,联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82件。

除了网上咨询外,与相关部门联动也是“ 网络平台” 的一大特色。 “ 举个例子,如果有群众在消协投诉商品质量问题,涉及到了法律方面的疑问,可以直接在消协上网向法官咨询,既节省了时间,又有利于两个部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网络平台”负责法官介绍说。经过协调努力,潍城区司法局、妇联、消费者协会等8 家单位及各街道司法所成为了首批“网络平台”联动单位,分别设立了工作室,确定了值班人员,共同处理群众网上求助,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梯次“滤化”和有效化解。

刘楠楠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