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院名家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 |
|
该院主办涉农土地案件审判实务与理论研讨会。 |
近年来,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按照“积淀、细节、精进”六字方针,在法院文化上提炼精华、在审判质效上打造精品、在人才建设上培养精英、在工作机制上追求精密,全面推行精细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力求“后发区域小体量法院实现大作为”。2012年,该院审判质效综合评估指数同比上升8.15%,27项评估指标中有19项实现了优化提升,在全市中级法院审判业务条线质效排名中,立案、行政排名第一,刑事、民事排名第二,审判监督排名第三。
近年来,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按照“积淀、细节、精进”六字方针,在法院文化上提炼精华、在审判质效上打造精品、在人才建设上培养精英、在工作机制上追求精密,全面推行精细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力求“后发区域小体量法院实现大作为”。2012年,该院审判质效综合评估指数同比上升8.15%,27项评估指标中有19项实现了优化提升,在全市中级法院审判业务条线质效排名中,立案、行政排名第一,刑事、民事排名第二,审判监督排名第三。
每一份裁判文书的精心和汗水
“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法院签发的、依法公开的裁判文书进行文字把关。刚开始,看那些专业名词还有些吃力,但是慢慢就熟悉了。我自己也能透过这个窗口了解法院的工作。”杨焕章信心十足地说。
62岁的杨焕章退休后有了新职业。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签署保密协定和劳动合同后,他受聘于重庆四中院担任专职裁判文书校对员。
地处渝东南民族山区,多数当事人受教育程度仅为小学,若要将法律专业词汇转化为群众可接受、能听懂的语言,法官不但需要熟识民情、通晓民意,也要从细节着手改进工作方式。
挂在法院工作内网“头条选登”栏目上的一篇名为《判决就是法官的名片》的工作随笔,引起了全院干警的重视。老法官刘光明认为,一份结构完整、要素齐全、逻辑严谨的裁判文书,是全面展示法官品德魅力和能力魅力的亮丽名片,提高裁判文书质量始终是法官职业生涯中永恒的主题。
长达一个月的文书评查让刘光明发现了本院的部分裁判文书存在文书首部不统一规范、证据认定不详尽、理由阐述不充分、条文引用不完整、裁判结果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随即提笔倡议注重文书质量。
为了确保裁判文书的规范权威,实现文字叙述严谨、修辞准确,让当事人看得明白,该院专门出台了裁判文书付印前专门校对制度。
该制度规定,各审判业务庭对制作的所有裁判文书在交付印刷前提交纸质件交付文书校对员专门校对。校对的范围包括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决定书、司法建议。
校对员负责对文书的文字、数字、标点符号、逻辑进行审查,并在发现错误后提出修改意见,填写《裁判文书专门校对登记表》给案件承办法官修正;双方有异议的可沟通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业务庭负责人决定。
此外,该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每周一收集校对员校对后的裁判文书和《裁判文书专门校对登记表》,并作出统计分析,以此为专门校对员业绩考核的依据和审判业务标兵评选的扣分依据。
同时,该院每年常态化开展优秀裁判文书、司法建议评比、评查活动,采取百分制对刑事、民事、行政3类已生效的判决书、调解书、裁定书和司法建议进行评比。优秀裁判文书的评审计分及扣分标准相当严格,包括裁判文书首部、案件事实、裁判理由、裁判结果评查、尾部共5个部分。其中,裁判理由部分权重占到了30%,重点考查法官书面说理从认证到裁判的本领。司法建议重在效果,除了审查文本格式、建议内容外,社会效果反映占到了40%。
每一天都是“法院开放日”
今年3月6日至8日,来自重庆市黔江区的175名机关、企事业、中小学校代表参观了重庆四中院的审判大厅、办公场所、立案大厅、文化设施以及监控室等场所,了解法院立案、信访、审判工作职能,知晓申请立案、诉讼审理、法院执行的程序和司法政务、机关管理工作情况。
“法院环境典雅,三区独立管理创新值得借鉴,司法阳光可以切实感受得到。”黔江区环保局的一位代表谈道。
“一进法院,让人眼前一亮。法官的精气神,机关的环境面貌,科技应用后的综合管理,优秀人才的培养方式是黔江党政机关的典范,值得推广。同时,我建议法院要对行政案例进社区宣传、培训、普及。”黔江区区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汪绯认为。
“希望多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定期开放,让广大群众了解我们的司法制度、法律文化。”黔江区邮政局代表希望。
“作为一名基层法院干警,到重庆四中院参观学习后感触最深的就是该院的学习氛围很浓厚,建议将这种学习制度、学习习惯一直坚持下去,让每一个法院人将学习作为一生的追求。”黔江区人民法院的吴春丽在留言中谈道。
“希望这一方净土、一方圣土,崇文化、护公平、伸正义。”黔江区政府政策研究室的陈志明说道。
重庆四中院院长孙海龙、副院长王华菊还分别与前来参观的代表座谈,相继阐释法院“团结、进取、务实、阳光”的文化理念、管理方法、工作重点。
不少代表表示,通过“法院开放日”活动,他们切身感受到法院管理规范有序,法官爱岗敬业风貌良好,希望“法院开放日”活动能够形成长效机制,为群众提供一个认识法院、了解司法的平台。
在留言簿上,有代表写道:“‘法院开放日’活动对增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法院的交流学习,对依法办事、依法执政、促进司法公正、保持司法廉洁有很大帮助。”
除了集中性的开放活动外,该院还全面完善“法院开放日”制度,向社会公众承诺,只要凭有效证件,公民可在法院接待人员的指引下参观法院、旁听庭审、了解司法,做到法院对社会公众天天开放。
据统计,2012年该院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法院工作2次,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庭审50余人次,上门向辖区人大常委会报告两级法院工作5次,向人大、政协报送信息材料60次,积极争取辖区人大、政协对两级法院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此外,为了畅通民意沟通渠道,该院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办理院长信箱的规定》。2012年,孙海龙的电子邮箱共收到信件42件,已全部批转办理并及时回复,让来信者安心。
孙海龙表示,重庆四中院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工作机制,全面推行“理念先行、内外兼修、系统推进”的工作方法,就是要以“公正司法”、“阳光司法”来提升司法公信力,让老百姓打一个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官司。
每一名
法院人的自信来源
2012年,重庆四中院每季度以“新法律、新政策、新制度”为内容的“三新”知识考试刚施行时确实让一些干警有些吃不消。
“没想到法官这个行业要求这么高。”一名老法官说。
据介绍,“三新”知识考试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内容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到《重庆市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基本涵盖所有最新修订的法律法规。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法官们已经自觉自愿地加强学习,并将原本有些排斥的考试作为提升业务水平的方式。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该院将学习调研作为“评优评先”的考核标准,量化分值。每季度发布司法统计分析和发改案件分析报告,将“两评查”、司法建议等工作常态化,畅通审判管理信息通道。
该院还在重庆市法院首创《案例参考与研究》,刊登案例文章等83篇40万余字,辖区两级法院有370名法官撰文投稿。在该院,以《武陵法苑》、《案例参考与研究》为主的内刊共刊登各类调研文章120余篇90万余字。
此外,该院每月举办法官论坛、名家讲坛,邀请专家讲解新法适用、解读司法政策,及时更新法官的知识理论结构,加强“互动交流学习型”法院的建设。2012年,该院共举办名家讲坛6期,邀请梁慧星、杨立新、孔祥俊等专家授课。改版后的法院工作内网开设了部门之窗、政法财经、读书、报刊摘录等栏目,拓宽了法官的知识面。
在该院,开放式图书阅览室有130种杂志、30种报纸供学习。每个部门都添设了书架并设立图书角,购置专业书籍供参考学习。每年分解学习调研工作任务,每季度进行考评并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多种举措来培育法院干警深厚的法律素养、明辨审慎的司法判断力、理性严谨的法律思维、崇法秉正的法律道德操守、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等职业素质。
2012年,由该院院长孙海龙为第一主持人的“法院文化建设”课题成功中标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审判理论重大课题;《关于司法调解规范化问题的调研》、《法院文化建设研究》专题被评为优秀课题;2012年,该院干警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文章81篇;在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上有3篇论文获奖,同时获《人民司法》征文一、二等奖各一次及法学会学术征文优秀奖一次。
“司法的生命在于交流,法官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孙海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