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15年,直面被执行人

2013-04-23 09:00: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法院判的有那么多钱,你得给我拿来”

    一对60多岁的邻里姐妹,关系很要好,两人在一次结伴打临工途中,一人的三轮车失控,撞上了另一人,导致其受伤。因为两家在赔偿上谈不拢,不仅闹上了法庭,邻里姐妹的感情也生出了嫌隙。

    这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郊区常见而简单的案子,因为双方强硬的态度,赔偿无法执行,连交警和村干部都无能为力。到了强制执行阶段,胡爱琴不得不出马。

    第一次到村子里找被执行人,跑了半天,没有打听到住址。“找不到人很正常,看到你是法院的,乡亲们都不想得罪人,不愿意指路,甚至要找的人就在眼前,人家也有可能忽悠你不在家。”胡爱琴说,那次直到碰到一个小孩:“你们要找我奶奶啊”,这才跟着不谙世事的孩子找到被执行人。

    靠打零工生活的老人,哪有支付10多万元赔偿款的履行能力,每月1000元的基本养老金也不能随意划扣。即便每月扣上一两百元,扣到猴年马月不说,申请人也等不起。只能再去找村干部配合,劝劝被执行人的两个儿子分担一些,劝劝两姐妹各让一点。

    被村干部一口回绝后,胡爱琴没有因程序到位而终结案子,而是找到镇政府做事的同学牵线,再去找村主任。“想想当事人也不容易,我就再去试试,自己再去倒倒霉。”

    萧山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近51万,约占34%,法治的启蒙要在乡土社会破土而出,仍是任重道远。执行法官为“求人家”配合做事,往往要动用私人关系。

    “村干部答应劝和了,又不能天天打电话问人家进展。”胡爱琴说,但申请人等不住了,天天到法院来吵,甚至在上班的路上堵她。“她总说,你们法院判的有那么多钱,你得给我拿来。”

    每年总归要遇上几个类似这样的案子,让胡爱琴日益认为“在基层,执行是门艺术。”她不再像刚从事执行工作时简单地认为只要树立法律权威性就行了。

    她继续跑村子,用脚步丈量司法审判与乡土传统之间的距离。三个月后,两家终于说和。

    一个程序到位案号终结只用几天的案子,她花了三个多月,使双方当事人真正的案结事了了。

    “她是吃定我了”

    对于胡爱琴不仅仅走程序的工作习惯,浙江东南网架公司法务部项经理深有体会,也由衷认同:“什么叫程序,老百姓不知道,他们要的是最终结果。正是因为胡法官不用程序来义正词严地解释,不为结案而结案,老百姓才信服。”

    项经理与胡爱琴相识于六七年前的一个案子,“本以为她会照顾一下本土企业,没想到她毫无所偏,后来接触多了,就知道这是她一贯风格,也心生佩服。”他说,“我也希望我们有更多的这种法官,这样我们公司业务到哪里都不会遇上地方保护了。”

    因为佩服她的人格魅力,项经理也乐于成为胡爱琴工作时借助的外力。

    15个外地工人拿着劳务派遣协议要求双倍工资,胡爱琴一调查,得知东家是钢结构安装队,但已歇业,企业法定代表人也跑得不见人影。

    欠下债务来个金蝉脱壳另起炉灶是劳务市场常见的招儿。胡爱琴继续追踪,发现此安装队为东南网架的关联企业,项经理在诉讼阶段也曾出现过。她便找到了项经理。

    “我说东南网架只是接受他们劳务派遣,他们是独立法人,胡法官说,‘你肯定能找到他。’她那么笃定,其实要是换个法官我才不理呢。”项经理笑着说,他辗转联系上安装队老板,一来二去,最后帮工人们谈拢了,“她每次执行到钱就像自己拿到手一样高兴。”

    “她是吃定我了。”项经理说,今年春节放假前一天,鹅毛大雪,胡爱琴给他打电话说“有个事儿,你过来一下”,神秘着不说啥事,来了才知道是公司一同事因私人纠纷送给她的购物卡退不回去,“又差遣我来拿走,说是不然过年过不安生。”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