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15年,直面被执行人

2013-04-23 09:00:5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15年,直面被执行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实施一科科长胡爱琴

    凌晨美梦中,接到举报电话,胡爱琴无须臾的恍惚,快速套上外套,扣着扣子走进厨房,为同事煮几个粽子当早点,轻手轻脚关门出发了。

    午夜12点,把被执行人送到司法拘留所,回到法院换上便装,自掏腰包请科室的小伙子们吃个小火锅,听着他们“胡大姐”长“胡大姐”短……

    15年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胡爱琴和她的家人习惯了这样的清晨和午夜。她说,执行法官大多如此,也想过要调离执行岗位,奢求正常的作息,陪伴女儿成长,但终究像一面旗帜一样插在这个位置上,要像男人般孔武有力,又有着女人的天性温情。

    你看她明亮的双眸,有着岗位特色的刚毅认真,可一旦笑起来,配合着深深的酒窝,那眼神甜蜜得能让人掉进去。

    转战执行局的那些“阵痛”

    胡爱琴1990年杭州法律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萧山法院。在法庭和办公室呆了8年,于1998年调任执行岗位,之后就再也没有“挪窝”,领导日益觉得她是执行业务的顶梁柱,不舍得放她走。

    执行工作是个粗糙的活儿,何况是直面“萧山佬”:萧山与杭州以钱塘江相隔,在“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中,萧山被誉为杭州的“浦东”。萧山人精明、勤劳,有人评价萧山人是“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三个湖北佬,不抵一个萧山佬”。有着150多万“萧山佬”的开发热土上,萧山法院去年收案量超过3万件,其中三分之一,1万余件进入执行。

    “进入执行的一般都比较难弄,好说话的当事人要么在判决前调解了,要么在判决后也履行义务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萧山法院执行庭庭长高胜伟说,执行工作的烦恼和繁杂,没做过的人难以体会,“甚至法院内部,法官们也往往认为执行专业性不强”。

    高胜伟做刑事法官多年,刚调任执行庭时,怎么也难以适应:当事人打骂到办公室是常有的事儿,“到法院执行就是到法院来拿钱”也是惯有的思维,吵吵闹闹的工作环境一度让高胜伟闹上了高血压。

    为了早点适应这岗位,他专门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推荐一本书让他看,还建议他养花养鱼。现在,遇到情绪激动难以对话的当事人,他灵机一动找借口让当事人先帮忙喂喂鱼浇浇花平复情绪,自己则到外面抽两支烟再回来,然后开始理性地对话。

    转战执行的“阵痛”,傅嘉琦甚至付出了血肉代价。他原本是法警,参与刑事庭审直面被告人是常有的事,来到执行局才知道“那是纸老虎,执行面对的才是真老虎”。一对中年夫妻被传唤到法院后拒不履行法律义务,最后直接对执行员动起手了。同一办公室的傅嘉琦赶紧上前拉架,不想却被他们一口咬掉了半拉手指头。至今,他那短缺的食指一直是个怪异的存在。

    在这样的环境里,胡爱琴一呆就是15年。她记不清最初的“阵痛”了,只记得一进执行局就24小时随时待命,那时还用寻呼机,现在手机24小时开机。面对高速膨胀的案件量,她有时也说:“我这个人要做死了”;遇到难以对话的当事人,她又说:“做是做不死人的,气会气死人。”可说归说,案子还是认真地办,别人办不了移到她这里也不推脱。去年,她一人办结了826件执行案件,在全院排第2名。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