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瞬进入20世纪90年代,与数十年前相比,此时的申纪兰已经可以轻松地读书看报,同时,她所在的西沟村也开始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申纪兰与村委会领导班子决定,通过兴办集体企业带动西沟村尽快致富。
小村庄的发展折射出大的时代背景。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过渡期,破题“市场经济”,抓住机遇,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成为两会议政殿堂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宪法迎来了两次历史性的完善,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权威上升到新高度。
修法开辟了共和国立法的新纪元,从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主,到法律体系的全面构架,从初步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务院机构改革”、“港澳基本法出台”、“国企改革”……全国人代会关注的热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代表放下手中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政绩单、成绩表,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规划发展蓝图,申纪兰说,在每次全国人代会上,她都会就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建议。
曾几何时,全国人代会上的“反对票”是新闻的热点,而随着人们对民主运行方式的熟悉、适应,“反对票”的出现,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轰动效应,变得司空见惯。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当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交付表决时,177位代表投票反对,644位代表投票弃权,非赞成票数创下新高。
从“完全赞成”、“热烈拥护”、“一致通过”,到赞成中有反对、有弃权,表决结果留给历史的远不止票数的变化。有媒体对此评论,这无疑是民主精神的进步,因为允许和保护不同声音和批评正是民主的价值所在。
过去审议时,代表们把“学习”、“汇报”、“拥护”挂在嘴边,而这时的代表们说空话、套话的少了,他们用近乎挑剔的眼光在审议,发言愈来愈坦诚率直,直截了当,批评更加尖锐。
团组审议上,每位代表大多只讲三五分钟,拿过话筒就直奔主题。“话风也体现作风。”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姚克说,“发言不绕弯子,直抒己见,是如今两会的特色,是团结务实的象征。”
新闻报道进一步敞开,是全国人代会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
从八届全国人代会开始,各代表团都设立了新闻联络员,并允许各代表团带随行记者上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的周成奎表示,“这个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沟通代表同本地区选民的联系。”
代表们发现驻地的报纸种类越来越丰富了,一些代表边翻报纸边感叹,会议还没开始,“新闻大战”已燃起烽火。
这一时期,两会关注度大增,一些群众用来电来信表达他们的关切。据统计,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收到全国各界来信9000多件。
更多公众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了解两会动态。新华社记者记录了1993年两会期间,北京公主坟南侧“海鸥旅馆”的房间内,一些旅客围坐在屋内,争相看电视、听广播,关注两会的热闹场景。
60多岁的刘师傅说,大家都盼着稳稳当当地过红火日子,两会决策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开得成功才能政通人和。一席话说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里话。(待续)
(摘自《中国人大》杂志《人代会,中国民主的一张名片》)
·青海玉树:立法先行依法治州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五个“更加”注重立法提质
·上海市人大敞开立法大门 “海选”立法项目
·陕西省文物局调研三原帝陵立法情况
·中国拟立法加强劳务派遣监督要求签劳动合同
·国防交通法立法程序正式启动
·国防交通法立法程序正式启动
·广东拟立法将行政审批权关进“笼子”
·上海立法防治地面沉降
·北京为湿地保护单独立法
·广东人大将审议条例草案 立法严控行政审批
·北京市政府47个立法项目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