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结合实际,创新工作管理机制,在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社会化,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等方面有许多新的举措。
人才政策保障
马鞍山市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工作上创新不断,亮点频出。谈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马鞍山社区矫正科科长陈俊对记者介绍说:“我们目前正在组织工作人员学习省司法厅出台的细则,确保实现社区矫正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目标。”
陈俊所说的《细则》是由安徽省司法厅、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共同制定的《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
“此次出台的《安徽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试行)》细化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解决了执法衔接和工作配合不够顺畅等基层单位执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休宁县五城镇司法所所长汪金顺说。
为了推动安徽省社区矫正工作的进度,近日,安徽省司法厅还专门下发《2013年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部署和启动2013年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创建标准分为基本指标、综合指标、加分项目三个部分。从2013年3月到2013年12月,为期9个月的时间内,安徽省的16个地市级司法局和2个直管县司法局,都要至少建成1—2个社区矫正工作示范县(市、区)。“通过典型带动,将全面提升安徽社区矫正工作发展水平。”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处工作人员介绍说。
为了进一步帮助基层开展工作,安徽省司法厅近期还举办社区矫正工作骨干培训班,着重就刑法修正案(八)、禁止令等内容进行集中培训。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也陆续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学习、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政策,依法依规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现在有规范的制度,专门的人才,我们工作起来,不会束手束脚,真的能甩开膀子,踏实干事。”
专业手段助矫
犯罪学理论中也有一句名言:“犯罪原因如同一棵树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改造要因人而异,具有个别化的特性,社区矫正利用社会资源,对主观恶性较小的罪犯,实行非监禁刑的改造手段,降低了行刑成本,有效地避免了罪犯入狱可能带来的家庭破裂、孩子失学等问题。
家住宣城市郎溪县的张守信,2012年因交通肇事罪,导致一人死亡,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
“那年我儿子还在上高二,老婆在家也没什么工作,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我跑车的收入。”“如果,我老公被关进了监狱,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
张守信刚接收社区矫正的时候,思想压力比较大,拿到判决书后懊悔不已,整天待在家里不愿面对别人。“因为要支付巨额的赔偿款,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同时还欠下了10余万元的债务。”凌笪司法所所长黄玲介绍说。
后来司法所邀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张守信树立生活的信心,同时还积极帮助他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现在张守信和妻子在镇上开了一家小饭店,生意经营的不错,儿子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有希望考上大学。
执法严肃规范
清点文件、说明情况、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发放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证、签字......这些社区矫正的接收程序,是马鞍山市花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科工作人员葛德刚每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必做的工作。
在规范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行为中,与电信部门联合建立、推广司法网络管理平台,为社区矫正人员配发可定位手机。另外,公益劳动的常态化、审前社会调查、风险评估工作等等也让社区矫正人员明确服刑意识。
4月10日,安徽省金寨县、霍邱司法局参加了由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司法局、吴江区人民检察院联合主办的三地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跨省协作签约仪式,对外地户籍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的对接程序以及对外地户籍社区矫正人员监管活动的监督机制作了明确规定,有效地解决了流动人口社区矫正的监督问题,减少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与再犯罪的现象。
在加强执法管理的同时,记者了解到,安徽设立社区矫正劳动就业培训基地,对无生活出路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积极帮助他们创业,把工作前置、服务前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将服务落实于细微之处,不断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从判决前的风险评估、到细化的接收程序、再到社区矫正过程中完善的管理、监督等相关规范的制度都有力的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法律专业人士介绍说。
近年来,安徽省司法厅采取种种措施,逐步使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制度化、规范化。截至目前,全省已经接收并建档社区服刑人员71700余人,已有40000余人顺利解除矫正,重新犯罪比例仅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吴增彦)
·安徽淮北为企业营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
·安徽界首法院抓审务督察促庭审规范
·[视频]安徽:张宝顺王学军会见王建平
·安徽界首法官带案回访促和谐
·安徽:春季学校食品安全检查结束
·安徽滁州与餐企签订安全承诺书
·安徽滁州与餐企签订安全承诺书
·安徽:县以上政府部门“三公经费”明年公开
·安徽涡阳法院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喜结硕果
·安徽蒙城法院首次适用鉴定人出庭制度
·安徽蚌埠:“双保险”护航百姓大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