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生命通道“呼唤”减压

2013-04-22 08:28: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260名民警在灾区执行交通保障任务,但受地震破坏、道路条件和自然因素等影响,芦山震区道路交通压力仍然巨大——

    截至记者发稿时,芦山地震救援已经超过36小时,不容乐观的灾区交通成了前线和后方共同的牵挂。救援力量等待进入,伤员等待送出,在接连不断的余震和次生灾害面前,原本就坎坷难行的救援生命通道更显脆弱。4月21日,公安部交管局再次发布紧急通知,请公司企业和个人不要自行驾车前往灾区送物资,请社会车辆和广大群众尽量避免通行灾区道路。

    记者注意到,两天来,尽最大努力确保生命线畅通,已经成为各级公安交管部门的第一任务。地震发生后,公安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公安部交管局就全力做好抢险救灾期间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工作发出紧急通知。四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周边的重庆、贵州等7省区公安机关立即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全力投入警力和装备,采取交通管制、道路提示等各种措施,尽可能保证灾区和主要入川道路的畅通。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了解到,截至21日15时,四川省交警部门在灾区执行交通保障任务的民警已经达到1260人。

    本报派出的前方记者一路感受着交警们甚至各警种为保证救援道路畅通的辛劳:

    20日上午,地震刚刚发生两个多小时,本报前方记者唐琳在前往震区的路上,就看到当地交警开辟了“应急救援通道”提示,以方便救援车辆过往。提示牌虽然是临时制作,但是颜色鲜红非常醒目。

    21日上午,在天全县,本报记者李科看到老场乡派出所的10名民警正全力指挥交通,有序疏导赶往抢险救灾途中的车辆,民警们指挥交通几乎是用力在吼,有的民警吹哨指挥,因为嗓子已喊哑。

    从前方记者反馈的信息不难看出,这次抢险救灾面对的突出难题是,由于灾区道路以狭窄陡峭的山路居多,不断发生的道路坍塌和山体滑坡,使救援生命通道的交通压力十分巨大。

    这也是各种救援力量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深入震区一线的记者看到,常常是刚刚清理完这边的路障,那边又掉下巨石。加上社会车辆的大量涌入、各路力量的焦急等待,震区交通线上的民警片刻无休地处在爆破、清理、指挥、疏导工作中。在位于荥经县和天全县交界的荥天“无名桥”,70多岁的张庆福老人说:“守桥的交警同志真辛苦、很负责,大太阳都不找个遮阴的地方歇歇,我们打心底里感谢他们。”

    记者注意到,面对抢险救灾遇到的困难,前线救援指挥中枢不断地调整工作部署和安排。21日下午,在四川省公安厅设在芦山的指挥部,四川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侍俊主持召开会议,部署震区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决定对芦山到太平镇的救援车辆实行单向引导措施,逐车有序进出,力争救援车辆人员快速进出。支援灾区的交警、特警联合执勤,全力保障交通。

    保障生命通道通畅,需要各级交管部门和民警的辛勤付出,更有赖于有限的道路资源更加科学合理的利用。目前,抢险救援已经进入更加艰难的阶段,抢救深度掩埋的生命更需要专业的力量和有序的组织。我们不愿看到专业的力量和物资继续因为被隔绝在核心灾区之外而焦急叹息,我们呼吁各界齐心协力有序参与,积极听从交警指挥调度,因为生命高于一切!(记者 闵政)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