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

浙江宁波镇海“法官学坛”助推青年法官成长

2013-04-21 12:17: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只要天气晴好,中午时分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的草坪上时常能见到干警围坐在一块讨论,这不是午间的聊天休闲,而是镇海法院“法官学坛”组织干警在开展案例讨论。

    在镇海法院,35周岁以下新任和候任的青年法官占到法官总人数的60%,为了加强对青年法官的培养,帮助他们成长,2012年初该院整合民商论坛、法律沙龙等业务交流平台,成立了“法官学坛”。一年多来,“法官学坛”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培训教学活动,为青年法官们送去一份份“营养”大餐。

    调解要会讲“土话”

    “忖忖自己,也要忖忖人家,你讲呢。”立案庭副庭长戴盈盈的宁波话不流利,却一下子拉近了和当事人的距离。王国南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今年64岁,2012年借给邻居5万元钱,结果对方一时周转不开,没有按时还钱,王国南上门要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一时气愤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结果对方让其先赔玻璃再谈还钱的事。王国南到法院起诉要求还款,由于其不会讲普通话,戴盈盈试着用宁波话和他聊了起来,最终在戴盈盈的调解下,在诉前就把王国南和邻居的矛盾化解了。

    戴盈盈来自江苏,以前因为听不懂宁波话闹过不少笑话,现在通过“法官学坛”的宁波话系列培训,不仅能听能说,连宁波老话也掌握了不少。在镇海法院,非宁波籍的青年法官占到青年法官总数的85%,以前土话听不懂、不会说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为此“法官学坛”多次邀请老宁波人授课交流,帮助外地法官逐步掌握了乡土语言,进而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调解能力,办起案子来也更有了底气。

    办案要能进“土地”

    “法官学坛”还鼓励青年法官走基层,接地气,组织青年法官到基层驻点,主动倾听群众法律诉求,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2012年5月,俞范村外来务工人员李峰骑电瓶车把另一个骑电瓶车的人撞了,对方腕骨骨折。交警大队认定李峰全责,对方要他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1.7万元。双方协商不下,李峰打电话给法院向法官求助。驻村服务的谢朝宏法官上门,在李峰劳作的承包地上现场进行了调解,第二天李峰就和对方达成了赔偿协议。李峰后来说了心里话,他知道自己不太懂法律,所以对方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心里没底,就没理会,经法官这么一调解,真是帮了大忙,心服口服。

    实务学习用“土法”

    除了学讲宁波话,下基层服务学习,“法官学坛”还针对青年法官审判实务经验欠缺,社会阅历、综合知识不足的特点,邀请审判经验丰富、职业素质良好的老法官担任导师,言传身教,做好“传帮带”,提高青年法官化解矛盾、驾驭庭审、文书写作等能力。

    “法官学坛”先后邀请高校和上级法院的专家等授课指导20余次,组织干警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500人次,较好地促进了青年法官司法能力的提升。

    作为“法官学坛”的发起人之一,镇海法院民一庭庭长王磊说,“法官学坛”整合了培训资源,明确了学习计划,能更系统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克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水土不服,补齐青年法官能力的短板,帮助青年法官更好地成长。

    日前,镇海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优秀法院”,青年法官本土化和职业化建设成为赢得考评组赞誉的一项亮点工作,这其中“法官学坛”功不可没。(贺 磊 谢春华)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