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防灾手册:谨记防震逃生关键词

2013-04-20 13:41:4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京华时报 

资料图表

与日常遭遇的火灾、暴雨和雷电相比,地震发生的概率要小得多。但所谓防患于未然,对每个市民来说,提高地震防灾意识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您有足够的防灾意识和准备,地震的危害也会大大减少。本周,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相关专家,教您一些实用的逃生和防灾知识。

如果地震来了,到底该怎么办呢?北京市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邹文卫向京华家居记者详细介绍了知识,并指出了不少地震发生时的错误做法。

□行动篇

错误做法1

第一反应往外跑。

邹文卫介绍,地震来了之后应以躲为主。国内外案例表明,地震发生后往外跑造成的伤亡更多。很多情况下地震并不大,但不少人跑出去后反而被倒塌的墙体压倒或者被室外悬挂物如空调室外机、广告牌等坠落物砸到而受伤甚至导致死亡。“当然,如果你就住在平房,地震时离门很近,而且室外空旷安全,当然可以选择跑出去,到空旷的地方躲避。”

邹文卫强调,当主震完了之后才应立即转移到空旷的户外。一般来说,主震震动比较强烈,随后可能还有余震。即使房屋在主震中没有受到严重破坏,但如果有强余震,房屋还是可能倒塌,所以要及时转移到空旷的室外,并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广告牌、立交桥等,到紧急避难场所去。

另外,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来看,房屋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不同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首先大家应该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屋可以抗8度地震,这里的8度与8级是两个概念。8度地震相当于本地20~30千米深处发生一个6级地震对地面造成的影响,或者远处的7级地震和更远处的8级地震对本地造成的与前述6级地震相同的影响和破坏。在北京地区,一般正规设计建造的建筑应该能抗8度地震。

“小震不坏”的意思是说,当遭受烈度低于8度的地震时,房屋一般不受破坏;“中震可修”是指遭遇烈度为8度的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出现轻微破坏,如吊顶坏了、墙体出现裂缝等现象,但修一修还可以继续使用;“大震不倒”是指遭受烈度大于8度的地震时,房屋会受到较严重的破坏,但不会倒塌。北京地区上世纪90年代后正规设计建造的房子如果没有质量问题,一般都能达到这个标准。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发生地震,最主要的是防止坠落物砸伤。只要房屋不倒,再加上采取正确的应急避险措施,安全是有保障的。当然,如果真是特别大的地震,加之房屋质量差,发生了粉碎性坍塌,躲和跑就没有多大差别了。

错误做法2

情急之下选择跳楼。

跳楼不仅会受到伤害,还会受到坠落物的伤害,最好的做法还是保护好头部,先躲起来。

错误做法3

躲在阳台、窗户边上。

邹文卫介绍,从以往的地震来看,很多楼房没倒,但外墙倒了、楼梯也塌了,可以说外墙和楼梯是建筑中相对薄弱的地方。阳台、窗户多是靠近外墙的部分,躲在这里不仅可能掉下去,还有可能被坠落物砸到,而窗户玻璃在摇晃挤压下容易破碎,会被扎伤。

资料图表

错误做法4

逃生时乘坐电梯。

邹文卫指出,从高楼撤走时应该走安全通道,千万不可坐电梯。因为地震发生时电力系统有可能中断,会被困在电梯内。这一点与火灾逃生相同。如果没有灯光照明,可顺摸着楼梯靠墙的一侧下行,因为楼梯的扶手一侧有可能在地震中损坏,在没有光亮的情况下,沿楼梯扶手一侧行走容易发生意外。

错误做法5

待主震平息后蜂拥而出,到处乱窜。

逃到户外后,首先要注意躲避广告牌等高空坠落物,远离高大建筑,到空旷的场所,最好到就近的紧急避难处,那里有应急物资,也会有政府方面的救助;若离紧急避难处较远,也可到学校、医院等机构附近,等待救援。紧急避难场所一般都建立在公园、绿地、广场和空地。长期固定的避难场所主要为城市公园、区级公园、大型体育场、学校操场等。

正确逃生方法

在室内的人遵循就近躲避原则,迅速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选择卫生间、储物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倒塌的空间避震,也可选择到坚固的桌子、床下或者内墙墙根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注意头顶枕头、沙发靠垫、安全帽、脸盆、书包等能保护头部的物品,实在没有物品,双手抱头也行,此外尽量选择蹲着或蜷起来的姿势,减少人体暴露的面积,减少被击砸的可能性。总结起来就是:蹲伏(马上蹲伏在桌子或床下)、躲避(找到合适的部位躲避)、护头(用物品或手护住头部)。

在主震平息后,在撤离前应该尽可能关闭燃气、电源等,防止火灾发生。邹文卫表示,如果地震发生时正在使用燃气,应先考虑关闭火源,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也对市民提出了日常要求:至少应该知道燃气阀门、电源电闸如何使用,并使其保持灵活好用。

对于市民来说,防灾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防灾不仅体现在一旦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还体现在日常的思维和行为中。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