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警”正在执行巡逻任务。
“村警”正在为农民调解矛盾纠纷。
□文/摄 于林波 杨玉花 记者 孙昊
身着警服,配备单警装备,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夜晚他们在乡村小路巡逻,既是村民,也是“警察”的他们日夜守护着240个行政村的治安——
宁安推行“村警”模式一年来,“村警”累计协助民警调解矛盾纠纷256起,提供线索协助破获刑事案件28起,排查消除火险隐患136处,使全市农村地区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46%和38%,火灾事故下降32%,村民的安全感和对政府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村一警”“一警一室”
宁安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地域广、村屯分散,平均每万人拥有警力9人,远远低于全国13人的平均水平。该市江南乡派出所所长牛传山对记者说:“我们派出所现有民警11人,要管理全乡31个行政村,70个自然屯,3.7万人口,难度可想而知。”
2012年初,宁安市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挖掘释放“民力无穷”的潜力,依托村级基层组织资源和力量,以治保主任为主体,聘用了249名政治可靠、坚持原则、处事公道的“村警”,在全国率先探索成立了首支“村警”队伍,打造了一支全新的专业化农村辅警队伍,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一村一警、一警一室、一室多元”的“村警”新模式。
“村警”既是“警中之民”、也是“民中之警”,人熟、地熟、情况熟,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他们主要协助民警开展人口调查、巡逻防控、矛盾调解、信息收集、服务群众等非执法类工作,是村屯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收集社情动态的信息员、打击违法犯罪的情报员、开展巡逻防控的治安员、为村民服务的服务员。
宝山村距离乡里15公里,去年,村民岳耀福想给孩子落户口,由于不清楚需要什么材料和手续,白跑了一趟,十几元的车费不说,还搭上了半天时间。后来,他找到村警赵家东,事情一下就变得简单了,人家不仅帮着代办,还直接给送到家里来。
如今,宁安的“村警”模式做到了人口信息采集、涉警服务、矛盾纠纷、火险隐患、摸排线索、收集信息“六个村内解决”,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严把村警选拔“入口关”
机制管长远、管根本。宁安市着眼于赋予“村警”队伍长久的生命力,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起聘用选拔、教育培训、日常考核、奖励惩处等一整套务实管用的运行机制。
宁安市严把“村警”聘用选拔入口关,坚持党员优先、年富力强的优先、返村大学生优先、复转军人优先的聘用选拔标准,优中选优、优中选强,从源头上保证了“村警”的基本素质,做到“选好一个人、稳定一个村”。同时,他们也打开“村警”出口,建立了规范的辞退制度,及时把不管事、不做事、做不了事、村民反映不好的人清除出队伍,目前已有3名“村警”因违规而被解聘。
近两年,宁安市公安局先后出台了《村警管理规范》、《村警考评办法》、《村警考评细则》、《村警聘用和解聘办法》和《村警提供案件线索和涉稳信息奖励制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化“村警”日常管理,实行“民警驻村与村警驻所”双向工作机制,按照“四统一”标准(统一装备、统一标识、统一要求、统一冠名),为249名“村警”统一配发了带有“CJ”编号的辅警服装和防护装备,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了统一规范的警务室,统一制作了包括村屯简介、实住人口户情调查表在内的“村警基础工作纪实”,统一发放了涵盖协助查处案件、调解纠纷等14种日常工作的“村警工作簿”,统一推行了“三法、八字、五面、十招”的“村警”工作法,实现了“村警”队伍规范管理常态化。
同时,他们还从巡逻防控、人口管理、安全防范调解、行业场所管理、四防安全、校园安全等10个方面,合理量化“村警”工作职责,并对提供违法犯罪线索、协助民警直接查破案件、抓获逃犯和提供涉稳情报信息的“村警”,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
记者感言
『小村警』叫好又叫座
□孙昊
基层组织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最前沿,是连结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村警”模式不仅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强化基层政权的有益尝试,更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创新实践。
“小村警”之所以能实现“大调解”、“大信息”、“大作为”,关键在于有效释放了群众自治、自我管理的潜能,一改以往公安干警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一名“村警”可以发动多名百姓参与村屯治安管理,有效发挥了“民力无穷”的作用,形成了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良好格局。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广大村警们恪守“村民选我当村警,我当村警为村民”工作格言,扎实有效地做好农村警务工作,通过这一个个“组织细胞”,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增强了基层政权的活力,构建起一座座“连心桥”、一张张“平安网”,让广大农村群众过得更踏实、更舒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