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五年治堵工程”从“一号行动”开始

2013-04-19 08:30:0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浙江:“五年治堵工程”从“一号行动”开始

一个月查处“中国式过马路”等8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15.4万余起

在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上,新一届省政府将“五年治堵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把其列为今年省政府十大为民办实事之首。

治堵必纠违!从今年3月1日起,浙江集中开始了为期10个月的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被称为今年浙江省公安机关的 “一号行动”。行动将“中国式过马路”等8类影响交通秩序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作为整治重点,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引发了全国的关注。

“漠视交通法规,不仅影响了交通效率,也逾越了生命安全的底线。要像治酒驾一样,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法严查严管到底。”浙江省委常委、公安厅厅长刘力伟如是说。

一个月查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1.7万余起

4月1日下午,宁波56岁的市民陈大爷因为在十字路口闯红灯而被正在执勤的交警拦下,并被处以了20元的罚款。在现场执勤的宁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江东大队民警曹辉说:“行人闯红灯和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是执法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种“只看人不看灯,凑够一群人就往前走”的“中国式过马路”在浙江被叫停后,像陈大爷这样的行人违反交通法规行为1个月内在全省查处了1.7万余起。

除了“中国式过马路”外,违停、飙车、违反禁令标志、压实线“插队”等同样具有“社会惯性”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也成为了此次整治的重点。据统计,一个月内,全省公安机关已查处8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15.4万余起。

同时,全省还确定了第一批68条治堵重点道路,总里程超过16万米。在这些路段上,公安机关投入了大量的警力,每个路口都有民警和辅警坚持常态化管理,提高了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

信息化手段和勤务制度变革提升交通管理覆盖面和管控度

据统计,去年浙江全省新增机动车117万辆,新增驾驶人152万人。这对公安机关的科学管理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也让公安机关的科技水平和勤务制度面临一场“大考”。

在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视频作战室里,记者体验了一把“人机互动”警务模式的便捷。在主城区西湖大道定安路口,一辆轿车连续穿越两条车道,停在左转车道的红灯前。监控台民警通过无线设备通知正在路口执勤的民警拦截。几秒钟后,监控中显示一名交警快速跑向这辆车,并示意司机转弯后靠边停车。这一天,共有29名司机在这样的“人机互动”模式下受到处罚。

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阎浩告诉记者,这种“桌面就是路面,视频就是警情”的工作模式,是通过设在支队的视频作战室和执勤中队数字勤务室的43个工位协同作战、2356个视频监控交替切换展开的,能起到“看得清、看得远”的效果,有效弥补现场交警视线盲区,有效提升了交通管理的覆盖面和管控度。

同时,舟山等地区采取“一区一段一警”的模式,通过重点路、段、点工作任务和目标具体落实到人的承包工作责任制,提高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率。

形成以民警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交通管理体系

在此次整治中,文明安全交通的宣传教育工作成为取得实效的重要一环。

4月6日,作为驾校每天派出的300个新学员之中的一名,杭州市民王雨辰身着反光背心、手拿红旗在西湖边的白沙路口参与文明交通劝导行动。经过一个上午的体验,这名23岁的小伙子看到好几起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的行为。他表示,这为自己今后的“驾驶生涯”提了个醒:“我可不能像他们那样。”

为了充实交通管理力量,呼吁社会各界参与交通秩序维护,志愿者、大中专院校学生、文明交通劝导员等社会力量被广泛发动起来,走上了街头,形成了以民警为主导,各级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交通管理体系。

全省各地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载体,创新宣传形式和手段,既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受众面广的作用,又发挥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传播快的优势,构筑起立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教育体系。

记者 谢佳 詹肖冰 通讯员 庄琪

[责任编辑:李家亮]